2013-12-17

「言教可以說出很多大道理,但是連自己都做不到;身教,用自己身體力行去和孩子互動,這時教給孩子的是去解決問題和面對自我的一種態度,而不是那種『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的威權壓制。」





「言教不如身教」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很少人會去回想自己和父執輩或自己父母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在這當中,有著滿滿的線索。

例如,當小時候爸爸曾經說過要買鋼彈戰士還是美少女戰士的模型給你後,直到你長大都沒去完成這個動作,其實在我們的心裡是存在著陰影的,「為什麼爸爸沒有買給我?」

雖然這是一件小事,但往往就會變成很多後續不相關事件的導火線,打壞親子關係。

「你不是跟我講晚上要寫作業嗎?為什麼先跑去跟小強玩電動?」

「你還不是沒有買鋼彈給我。」

一片寂靜後,「快去給我寫作業!」

人難免會忘記自己說過的話,但對小朋友來說,大人為了塘塞、輕描淡寫的敷衍話語,那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有跟自己一樣的陰影時,希望教自己孩子重然諾時,希望自己孩子說話算話時,我們都得一一做到。

這就是身教,光用言語告訴他,限制他,真的不如自己跟著一起學習,把以前沒有學好的改正。這樣子可以跟著孩子一塊成長,相信彼此間的關係一定會比那種用「我是爸爸」、「我是媽媽」這種權威式壓制手段叫人聽話來得好。

當我們想讓孩子學好數學時,我們有這份決心和他一起去瞭解內容嗎?更有那種勇氣承認自己的不足,帶著他一起求知嗎?

言教可以說出很多大道理,但是連自己都做不到;身教,用自己身體力行去和孩子互動,這時教給孩子的是去解決問題和面對自我的一種態度,而不是那種「我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的威權壓制。

這樣會很累嗎?當然,但是我們賺到了自己和孩子一同進步的時光,會創造出我們童年裡不曾出現的那些互動與回憶。



2013-12-05

「聰明的人大多會讓你覺得他是渾蛋。但,渾蛋的人未必是聰明的人。」




所以你是個領導者或者公司的主管,你就得考慮有沒有辦法治得住那聰明的渾蛋,治不住還有可能未你帶來你害怕的大改變,而通常站在這大改變之前的就是大破壞。

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渾蛋的人都是聰明人,這樣想你就慘了。




「要帶頭的人自然應該要有宏觀的遠見,要有廣大心胸聽取不同意見、增加思維那支球棒的打擊範圍。」




站在一個歷史點上來看,中華民國現在比南宋還要南宋,整個偏到不知道哪兒去但是一點也不安的狀況。當然內部還是有很多人想幹掉保皇黨自己當頭,這也就是造成所有人不安的理由之一。

要帶頭的人自然應該要有宏觀的遠見,要有廣大心胸聽取不同意見、增加思維那支球棒的打擊範圍,自古至今從來不變。當然,要能在位置上謀取疆土範圍內的人民最大利益,還是不得不需要一些政治手腕的無關道德操作。

整天只會指出對手多爛來拉抬自己的政客,如果還是人民的依歸,那麼這個社會已經沒什麼救了。每個人只會用食指指著別人說他該做什麼的現況,這個社會已經沒什麼進步動力。綜觀,我們社會會繼續腐敗下去的機會還是大於成長蛻變的機會,除非,大家願意把原有疊床架屋堆起來的那種結構給拆光重建,來玩個真正有利於未來的維新或變法,否則,恕我看衰未來的這兩年,只要目光只放眼這個臺灣,且連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都沒有思考過的人們存在,社會就只會停在那裡。

「不進則退」,我們用了整整十年來證明這件事了,不要再證明「汝但還去必自滅。」好嗎?不去砍柴,燒光了,火自然會滅,滅了要再升起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了。




2013-11-16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別人沒有義務把你教會。」




這些年常會接觸到大學生或研究生出來打工、工作的場合,正好會讓我自己回想當我在他們那個年紀的時候到底在幹些什麼。

我從小走的那條路恰恰是親友們全沒走過的路,有時候那種沒人能體會的心情還蠻落寞地。也就因為這樣,這時候我會抱持著以前那種擁有著小小遺憾的同理心: 「要是那時候有人可以教教我、分享一些經驗那該有多好。」,要是這個朋友願意學習,我一定不吝嗇地將自己的能力與經驗分享出來,因為我後來能成長得這麼快,也是有各行各業的好大哥、好大姐每個人無私地帶著我走,把經驗分享給我,我才有今天的經驗與學識。

但仍然還是有部份的學生心態比較怪,總認為不會是應該的,別人教他是理所當然的,當我遇上這樣的人,第一次一定不是很瞭解真實個性而傾囊相授,但發現真相後,我會很殘忍地讓他面對現實:「學習是你自己的事,別人沒有義務把你教會。」,因為我這裡不是職業訓練所,你沒有心學,我不用熱臉貼冷屁股去幫你增加能力與經驗。

在不同領域的人生道路上,有前輩可以指引,那是再幸福不過的事,千萬不要浪費這些機會。





「當你成為 some body 的時候,亂寫、亂說、亂做...,很多人會替你找理由,你永遠都是對的;當你還是 no body 的時候,認真寫、認真說、認真做...,很多人會覺得你做那些幹麻。」




當你成為 some body 的時候,亂寫、亂說、亂做...,很多人會替你找理由,你永遠都是對的;當你還是 no body 的時候,認真寫、認真說、認真做...,很多人會覺得你做那些幹麻。

除了祖上積德一生出來就是個 some body,這些 some body 總是有當過 no body 的時候,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有些人們從 no body 成為 some body 之後,心態還是一樣地認真,不會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因為清楚瞭解,那該感謝的是眾人的盲從,而不全是自己的努力成果,一旦哪天不精進、破了功,那些幫你找理由的人,馬上會幫你找到更多可以落井下石的最佳理由。




2013-11-11

「要專實在容易得太多;可要廣,且有一定深度,那可不是隨便說說、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我得跟上。

想進入商業之門就得丟棄自己從小就養成的龜毛學習習慣,學學有勇氣向老師說「我可以教二年級。」的升小三卻不想再唸書的小學生,他知道他能夠用力在哪裡,而且可以掙錢。

但該反省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能因為眾人無知,而自己就不再往前走去、繼續學習。

======

星期六和同學吃飯後回教室,隨口聊到我正在研究民國初年袁世凱和同盟會之間的故事,覺得袁世凱是個人才。

「沒事學那些做什麼?」

是啊,沒事學這些做什麼?我不是去背故事要來講,裡面真正吸引我的是真相,而這些真相的背後藏著許多人格特質,許多事情必需是要有該項人格特質才能夠順利完成的。

唸了這麼久的書,聽了這麼多的歷史故事,難道你不會好奇到底是誰逼著一整個帝國的權力核心放下一切,順利的轉移政權嗎?這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交陪當中,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學習任何東西,能夠連結、聯想與內化,可以讓其他新的事物和技術的學習更為簡單。

我的學習大半不為了功利而做,看似學了許多不相關聯的領域與學科,但而今我發現了那些奠下來的基底,反而可以讓我旁徵博引、索線關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以現在我站起來的位置上、加上尚為淺博的知識學養,我敢放肆地說上一句:「要專實在容易得太多;可要廣,且有一定深度,那可不是隨便說說、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



「笑笨鳥慢飛,待飛起之後,才有機會看看誰才是真的笨鳥。」






2013-11-10

「學習,責任在己、不在他人。」





我從小就一直搞不懂的一件事:「學習不是自己的事嗎?為什麼一定要老師教什麼才學什麼呀?」,特別是在已經學會識字之後。

一直到現在我還是無法瞭解為什麼,中小學的學習時代就算了,一直到高等教育的範疇裡總還是會有人抱怨著老師沒教些什麼。

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老師能夠善用他在專業領域上比我們多看過許多內容、經歷過許多經驗,所以能夠提供我們一些學習的方向。但不代表老師必需要帶著我們像帶個嬰孩學步那樣,一步一步拉著走。畢竟我們識字了不是?接下來該下功夫學習的應該是自己,怎麼會是把責任推到老師身上呢?」

我還有更深一層的想法:「如果你覺得老師教的東西,不是你認為該教的,一者應該是你已經比老師行了,又何必去責怪老師沒有教你東西?再者應該是你根本不瞭解老師背後的用意與用心,只是單純以自己有限的眼界去抱怨、但卻也提不出任何替代方案,只能找機會說說嘴罷了。」

你可以怪老師沒有引起你的興趣,或許還可以怪老師指的方向不是捷徑。但,你不能怪老師沒讓你學到東西,因為學習是自己要去做的,如果老師還得帶著你一個字一個字地去讀,那麼你花了人生最黃金的學習時間去學著識字是為了什麼

學習,責任在己、不在他人。





本類「教育之眼」部份文章同時發表於
玉米象限
黃玉米 - Mr. Corn

2013-11-03

『 別把「宣傳」這件事整個擴大變成「行銷」就只有這個面向,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行銷,市場的現況佈局。有四個面向,「產品」、「價格」、「宣傳 (推廣)」、「通路」。

現今用語,常把行銷矮化成只有「宣傳」這個面向。例:網路行銷、病毒行銷、口碑行銷...




2013-10-31

「文化力的底蘊是常民生活,文化力的載體是內容,文化力的傳播靠轉化。」





將知識轉化成常民生活裡可以理解對應的內容,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不可能一蹴可及。沒有五年、十年的功夫累積,你以為鐵頭功、鐵沙掌、鐵布衫...這類的功夫是如何練成的?





2013-10-28

「就算你吃了一碗再好吃的牛肉麵,當你喝到最後一口湯的時候,看見裡面有一隻蟑螂腿,你還會記得剛剛那種美味的過程嗎?」





在台灣,它叫牛肉麵。
在大陸,它叫牛肉湯麵。



台灣的牛肉湯麵裡沒有牛肉,大陸的牛肉湯麵裡有牛肉。這是生活習慣影響慣用語使用的其中一個實例。



「盧貝松受夠狗仔 寶島取景喊卡」新聞事件有感。

2013-10-17

「唯有引導鼓勵自發學習,教育才有未來。」





發現了喜歡的事,再怎麼難、廢寢忘食都要把它學通、讀會。

但在這前面少了探索與尋找答案的勇氣與能力時,教育只是一個空想的領域。



===


聰明的孩子:「老師,你們都沒辦法每一科都會了,為什麼要我們考試考滿分?」

如果是我要求我面前那些小朋友要考試考滿分,我確實是回答不大出來,我不會的遠比我會的多上許多。

但我希望與一直努力堅持的,甚至會氣到罵人、兇人,激動地不小心說出國罵還是堅持的,就是學東西的孩子們、更別說是大人們,你們要自己先學會動腦和找尋答案,往後才有繼續彼此教學相長、一起進步成長的空間。否則,就算你是個很好的影印機,能夠把我所有盡力能夠從腦子裡轉換成文字、圖像與話語的那些東西全都複製,但充齊量你只知道了那些叫做知識的東西,如何使用、該如何應用、甚至什麼時候用,沒經過你自己的體會和反覆練習的經驗,是不會真正變成你腦子裡可以被用的東西的。



2013-10-09

「如果我們沒有挑戰權威的勇氣與不斷升級的覺悟,那麼只能在這時代的洪流下,被那些既得利益者蹧踏。」




我小時候都覺得那些部長級的人物很有遠見和膽量,帶領著我們往前走。

可是在這年頭,我覺得一些朋友和自己都比那些部長級的人物的策略與分析能力、甚至是對世界的認知能力好上百倍,這群人實在是沒有什麼遠見和能力,只會在文字裡面打轉,永遠都轉不到常民生活裡。

你們在嬰兒保護箱裡待太久了,可以出來走一走,看看世界已經被你們害成什麼樣子了嗎?其實這不是他們的錯,錯是錯在這個社會的濫情!是的,濫情!不要因為他出過了幾本書、當了幾年的教授、還是做過什麼我們認為還算偉大的事,那只是代表他曾經站上舞台過,不代表永遠都是對的。

如果我們沒有挑戰權威的勇氣與不斷升級的覺悟,那麼只能在這時代的洪流下,被那些既得利益者蹧踏。






2013-10-03

「愚民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社會教育的其中一環『媒體』,要負上大半責任。」




如果還是受媒體左右,那你們就中招了。
你真的認為媒體是公正的嗎?

當單一媒體的報導裡有出現正反中多個面向,我相信它是試圖想要公正報導的;當媒體很自然被畫上顏色,報導只有一面倒,公正?少來了。

愚民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社會教育的其中一環「媒體」,要負上大半責任。





2013-09-20

『「企劃案」是包含人事時地物的安排規劃,目標是被拿來執行成事;「文案」是利用文字敘述來做資訊與情感的溝通。這兩者之間會有從屬關係,但絕對不相同。』



說文解字

「文案」和「企劃案」兩者,要分別看成「文」與「企劃」兩者與「案」的結合。

「案」字在這裡,代表「文件」的意思,所以這兩種都是屬於文件類的名詞。

其中的差別就是在「文」與「企劃」的重點不同,其適屬範圍也不同。


【文案】

「文案」,是以文字堆疊成一個說明、一段故事,主要功能是用來和觀者做
情感、認知與訊息上的溝通,一般在辭藻上的運用需求會較為豐富。

而「文案」要看其目的性,看是「廣告文案」、「節目文案」、「產品文案」、...
等等,許多不同的說明性質,會直接影響內容的撰寫方向。


【企劃案】

「企劃」本身是一個動詞,泛指計劃、規劃、設計一個會被執行的內容或流程,
也可以將這個動詞轉化為名詞使用。以問題裡的「企劃案」來說,便可解釋為
規劃執行內容的文件。

「企劃案」本身會因為適用範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劃內容。例如,「活動企劃」、
「節目企劃」、「旅遊企劃」、...等等,會因為目的不同而影響內容撰寫方向。


【文案】與【企劃案】

依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絕大多數的場合裡,「文案」範圍多小於「企劃案」;
以節目企劃案為例子,在其中會有緣起文案、說明文案、...等等小塊的功能性文案;
平面廣告企劃案當中,會需要一句、甚至一段感人或有同理心的廣告文案。

「企劃案」的目的重在於規劃能執行的內容,而「文案」則目的在於單純
的情感舒發或事件敘述。兩者因目的不同而造成的功能性也會大不相同。


【結論】

「企劃案」是包含人事時地物的安排規劃,目標是被拿來執行成事;
「文案」是利用文字敘述來做資訊與情感的溝通。

這兩者之間會有從屬關係,但絕對不相同。


2013-09-16

『所有跟人有關的事件和作為,並不會因為「搬來網路上」而就此變得更簡單、甚至不用花錢或著注入資源就能得到成果。』




將近32度的秋天,不像個秋天。在被催促著要把網路活動辦完當下,想到了個好辦法來重覆利用過去製作手冊與圖像時的內容成果。

在那個大活動的粉絲頁,粉絲的數量約莫四千人,裡面的人應該都是對該活動有興趣的朋友。但在平常時一般性的資訊露出,能得到「讚」與「留言」的回饋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是個蠻可惜的現象。

因為要舉辦網路活動,執行單位之一提出了簡單的幾份獎品,也就因為有這個資源,讓我能夠把活動變成許多人留言互動與按讚的內容。其他一般性的操作回留言的正常來說是沒有,但是這類有好康的內容,只要透過適當的手法,可以讓喜歡這個活動粉絲頁的朋友加入互動,也因為留了言,沒按個讚似乎不大行。於是乎,這幾個線上活動的互動率和觸擊人數和前後的粉絲頁貼文比較起來,差別實在太大了。

這在操作一些議題時,找到對網路不夠專業、不夠熟悉的操盤手 (或稱專案執行或經理),在這些網路事件的執行成果上,與熟悉網路環境的操盤手相較之下,判立決。

這背後隱藏的一個精神,就是「網路是實體的延伸」,在網路背後的全是活生生的人,這些人有感覺、有喜好,偶爾有好康的也一定會心動,這是網路活動和實體活動之間最接近的一點,「人性」是相同的

也就因為如此這般,所有跟人有關的事件和作為,並不會因為「搬來網路上」而就此變得更簡單、甚至不用花錢或著注入資源就能得到成果。我必需再強調一次,網路工具本身成本低,不代表背後操作的成本就低,不要小看了在網路上做的每件事情,也請好好善待對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能夠做連結,亦熟悉兩者的跨界工作者,他們若沒有累積數年的經驗,那些不過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2013-09-10

『無知的人們,總被玩弄知識的人們「恐嚇」與「愚弄」,而且還樂在其中。』




無知的人們,總被玩弄知識的人們「恐嚇」與「愚弄」,而且還樂在其中。

是的,這樣很有娛樂效果,這種娛樂應該改成愚樂。愚民,透過媒體是最棒的一管道。

想學嗎?去認識一下 Paul Joseph Goebbels,戈貝爾這號人物吧。





2013-09-02

「魚生活在水裡,但不代表牠不用呼吸。」




若判斷只看粗淺表象,沒有經過思考,很容易就會推出悖理的結論。

""
人們生活在陸上,呼吸著空氣。

魚生活在水裡,充滿著水而沒空氣,所以魚不用呼吸空氣,也就是說魚不用呼吸??
""

何等奇怪的結論.......




『我們應該尋找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尋找「唯一解」。』





對我來說,攝影、畫畫跟唱歌是一樣的。

重點不在「顏色漂不漂亮?」、「線條是粗還細?」、「高音能衝多高?」

而是在整體主體的表現到底適不適當,而這樣的表現是否是自己想要的結果?

這些過程可以透過數理邏輯作分析讓自己參考,那並不是用那些分析的理問來綁死自己一定該如何、如何做。

我們應該尋找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尋找「唯一解」。

2013-08-17

「家世背景就像跳高跳遠的時候,你腳下的那塊檯子,有的人高、當然就有的人低。」





家世背景就像跳高跳遠的時候,你腳下的那塊檯子,有的人高、當然就有的人低。

至於誰跳得真正遠?沒人能夠把這些個檯子拿掉或換過,也就很難瞥出個端詳。





2013-08-13

「網站。架站簡單,管站難,有內容難,做原創內容更難。」





要架個網站在過去來說,是一件需要多項專業知識結合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在 CMS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內容管理系統) 的發展日趨成熟的現在,架站,反倒成為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就像「米語錄 - Mr. Corn said」這個簡單的部落格網站,就是用 google 的網路服務 blogger (或名 blogspot) 做出來的,只要懂得一些網域上的設定,甚至是不花腦筋讓 google 幫我們申請和整合,很快地,就能擁有屬於自己網域的一個小網站。如果懂得什麼是 FTP 軟體的人們,就可以申請國內外的虛擬主機,自己上傳 CMS 架一個簡單的網站,像是 Wordprees、joomla、drupal、xoops、discuz....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甚至一些虛擬主機本身就擁有一鍵安裝的簡單功能,連用 FTP 上傳和在網路空間裡安裝的知識都不用會,就能擁有一個網站了。

就算現在架站如此簡單,但是在網站管理上,就不見得很簡單了,因為主機穩定性、還有程式維護、甚至是 CMS 的升級和後臺管理的相關知識,不見得人人能夠上手。所以在網站管理方面,真的不是架了以後它就永遠不會遇到問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地為你開站。

而且,有了網站之後,其實最困難的是不斷地產生內容,這內容可能來自四面八方收集的文章 (包含笑話、趣圖、還有其他主題),更可能是網站主人 (或主人們) 自己原創的內容文章或圖片、甚至是影音創作。要產製出這些內容可不是簡簡單單,說兩句話就可以完成的,那可是要花時間下去做功課、花時間去寫、花時間去編輯...才有可能完成的。而一篇文章或內容,很可能是花了製作它的人半小時,更有可能是兩、三個小時、甚至更多。

所以,我才會說:「網站。架站簡單,管站難,有內容難,做原創內容更難。」


請別再小看經營一個小網站的朋友,他要能夠持續努力地不斷產生內容去豐富網站,那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2013-08-10

「紙的材質、筆的材質與流暢度,是數位工具無法比擬的。」





雖然電子工具很方便,又好修改。

但是在設計塗畫一些圖像、流程甚至是心智圖時,我還是喜歡在筆記本和白紙上工作,因為那種實體的觸感才能觸動我的腦神經在圖像方面的連結與運作。

紙的材質、筆的材質與流暢度,是數位工具無法比擬的。




2013-08-08

「當降價的手段成為常態,只有降幅越搞越大,藥越下越重,消費者才會有感。這種溫水煮青蛙的事情少做為妙。」




媒體和人們在一月的時候問你有沒有降價,再二月的時候再問一次,三月、四月、...一直到年底十二月。 請問各品牌商和代理商你們有多少利潤可以一年下殺十幾二十次的?

當折扣成為常態,它就不會再是宣傳的好工具,只會讓人們覺得這商品在市面上的價位就是如此,常態性的折扣與降價,這種手段很難再讓價錢回到原來的水準 。



2013-08-07

「影片要拍很容易。我也知道嘛,就機器拿來拍一拍,啊不就這樣就好了?」




如果覺得影片是那種隨隨便便的態度就可以做出來的,那麼也只能不斷地、不斷地、一直不斷地獲得自己看了會一唸再唸、唸到不想懷念的影片成果。

要拍很容易。我也知道嘛,就機器拿來拍一拍,啊不就這樣就好了?

但是要有一本好的腳本,還有能夠整合腳本到剪接後製思維流程的編導或導演操刀,還有能夠將畫面美感和內容處理好的攝影與燈光,甚至還有相關道具與相關美術陳設的細節,再到後期製作的配音、配樂、特效與調色......等等,絕對不會是你們認為的那樣,隨隨便便花個幾千塊、幾萬塊就能解決的事。

當然,依然可以用原本的態度去面對,然後繼續漫罵。

當你看輕了這些事情的同時,就別想要什麼好的內容,回去多燒點好香、多做點好事,看看有沒有機會跟簽中樂透一樣,遇上了一群不吃草就會跑的馬吧。





2013-08-04

「當製造商自己下海去和代理商與經銷商共同競爭的同時,間接已經做小了自己的市場。」




當製造商自己下海去和代理商與經銷商共同競爭的同時,間接已經做小了自己的市場。

原因很簡單,若代理商與經銷商的利潤合理,製造商可以妥善利用代理與經銷在當地的通路實力;但若是製造商企圖想要繞過代理商與經銷商直接與消費者溝通,馬上會遇見在品牌製造商與代理商、經銷商這兩端會直接面對的幾個問題,甚至會無法再與代理與經銷合作,喪失原本擁有通路的優勢。




問題其實還不只如下幾個,只是這幾個比較淺而易見,還有許多細部分析需要探討,在此不詳談。

1. 「跟誰買比較便宜?」
2. 「誰的服務比較好?」
3. 「網路買還是就近買?」

表面上似乎可以用「統一售價」來做緩充,然後表面上說各憑本事。但事實上原製造商握有的行銷資源一定比經銷商來得多,這時候,製造商是該把客人導向自己直營的賣店?還是該導向經銷商的賣店?更不用提還有電子商務這一塊再進場攪局後,那複雜的程度實在言語難以形容。

當官方直營的網路電子商務開跑之後,經銷商、代理商和原製造商之間該如何取得一個平衡,實在是一個龐大的課題。

試想,同樣購買一個商品,當消費者直接跟品牌製造商訂貨時,到貨時間和後續服務都比下游經銷商來得快的時候,除非消費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等,無法知道其間差別,否則,還有誰會願意到經銷商的賣場裡購買呢?

商業模式裡,要適度地考量整體產業鏈中的定位,盡力做好自己位置上能做好的事,才會讓這個產業鍊走得更久一些。




2013-07-19

「要企劃一個可以被執行的企畫內容,除了要花時間、要動腦力之外,還得不斷地找機會累積各種領域的實作經驗,這樣才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規劃』,是需要經過時間、激盪腦力與不斷地討論之後,才會理出個個可被執行的樣子,而把這個樣子的內容寫成文字、畫成圖表,就變成了『企畫』,而跟著這個企畫內容走,就是可被執行的一些流程與步驟。

為什麼要企劃後寫出一本企畫書?

  1. 做好溝通橋樑,讓非核心人事也能瞭解該做些什麼。
  2. 做好流程與架構規範,讓所有參與的人事物都能適得其所。
  3. 妥善分配資源,不再無所適從。

如果覺得企劃內容還是缺了那麼點什麼,那非常有可能是其中有一部份的事務是空虛的、沒有接觸過也不願意去問清楚的,這往往會是一部企畫書裡的弱點,在看的時候或許沒有什麼問題,但真正在執行的時候,如果執行者背後沒有強大的經驗與變通能力,很可能在這些弱點的執行環節裡會出現足以讓整體企畫執行大崩壞的結果。

簡而言之,要企劃一個可以被執行的企畫內容,除了要花時間、要動腦力之外,還得不斷地找機會累積各種領域的實作經驗,這樣才不會淪為紙上談兵。



2013-07-12

「再強的抗壓性一樣還是會有彈性疲乏的時候。」






「文案,那是需要清晰的思路、記憶經驗的抽取與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的。」




有意義的文字堆疊,是很多人口說所說很簡單的「文案」,那是需要清晰的思路、記憶經驗的抽取與足夠的時間來進行的。並不是給了個大綱還是方向,就可以瞬間生出來的。

潛力無窮,時間有限,能力有界。輕重緩急得重新整理思考。






2013-07-03

「第一重點是基本邏輯。第二重點就是,人事時地物安排的先後順序。第三重點就是,有了名詞之後還要有動詞。」




以下不詳述。

第一重點是基本邏輯。

定義→公式→應用。
目的→目標→策略。
原因→結果→進程。

第二重點就是,人事時地物安排的先後順序。

第三重點就是,有了名詞之後還要有動詞,做、試、走.....等等。





2013-06-25

「規劃者不顧現有資源狀況所規劃出來的藍圖,將有如空中樓閣一般。」





規劃者不顧現有資源狀況所規劃出來的藍圖,將有如空中樓閣一般。
那些將被執行的內容,將會嚴重地考驗著所有資源的調度與運用,不用等到消耗殆盡,人們遠遠看見黑洞時,就會逃離這可怕的黑洞現場。





2013-06-21

2013-06-18

「眾人的特色就是人多,人多就會嘴雜。要達成共識,沒有透過適當的強迫與妥協,是很難要求眾人達成的。」





處理(管理)眾人之事謂之政治。

眾人的特色就是「人多」,人多就會嘴雜。要達成共識,沒有透過適當的強迫與妥協,是很難要求眾人達成的。

在眾人當中,如果有一些只在下面閒言閒語的人們,是最讓人頭痛的部份。要嘛,就找機會請這些人出來服務眾人;要嘛就禮貌地請他們出來說清楚、講明白,而不是讓這些人無的放矢、胡亂放箭。

要是閒言閒語的人們,能夠成為小眾裡的意見領袖,這反而是一件好事,適度的與領袖溝通,會讓聚集起來的反對聲音能融合到原本規劃的藍圖當中。但若這些人只是情緒上地、意識形態上地反對到底,那位意見領袖只不過是被推出來的替死鬼,雖不見得需要以惡相待、或相應不理,但原則上他們就是會反對,知道這點,就容忍一些異見的存在吧。





2013-06-14

「網際網路的操盤,跟人際網路的公關,邏輯思維很接近。」




網際網路的操盤,跟人際網路的公關,邏輯思維很接近。

越親民與友善的空間使用與行為流程,會讓使用者覺得越方便,而進一步參與更多的互動。



2013-06-10

『「問」和「確認」,是學習的最佳夥伴。』




凡事總有第一次,但對我們來說是第一次的事件,對別人來說已經是經歷過、甚至是做到滾瓜爛熟的一個事件。

這時候呆呆地不去花時間請教別人的經驗,根本就是自己找自己麻煩。

「問」和「確認」,是學習的最佳夥伴。你不用它們,除了它們不會理會你之外,別人更不會想要鳥你。



2013-06-07

「人的一生不長,能夠把生活和工作的越多比例建立在興趣上,那就會越快樂。」





如果,現在只能說如果。

我的孩子,我會要求他好好唸書和尋找與分析資訊,我不會要求他要好好上學,因為該去解決問題的人是我們自己,不是老師、也不是學校。

學問高不高不是那麼重要,只要能夠活得快樂、把興趣變成志業,把志業成為工作的一環,那麼他這輩子會很幸福、很幸福。

我會想教他唱唱歌、塗塗鴉、彈彈吉他、做些影像方面的遊戲,因為這些可以讓我們之間的生活更多采多姿。從小耳濡目染下,我相信加上他自己學會的問題解決之道,一定能夠比我玩得好、玩得快樂。

人的一生不長,能夠把生活和工作的越多比例建立在興趣上,那就會越快樂。

我的人生是我的,我孩子的人生是他的,我能夠帶著他走的日子不多,但他要自己走的日子還很長。我該給他的不是無微不至的保護,而是讓他擁有冒險犯難的勇氣與解決疑難的智慧。






2013-06-06

「當整個社會的力道正將鐘形的對稱性破壞時,將波峰往糟糕的一方移動時,在完全沒有社會影響力的狀況下,我們終將只能狗吠火車、螳臂檔車、想辦法快點下車...」




國小的時候看到 bell shaped 的圖表,剛瞭解它叫做鐘形圖。
國中的時候看到 bell shaped 的圖表,才學到那叫做常態分佈下的數據量化分析後的圖表表現。
...............

現在,我才能完完全全體會,在世界上的人們真的是照這樣的曲線在分佈的。無論將橫軸的意義換成什麼,總之這社會就是沒辦法出現長足的跨越行為,這和之前做科普教育時提到「水的蒸發與沸騰」有異曲同功之妙,一切都可以與累積擁有的能量扯上關係。

當整個社會的力道正將鐘形的對稱性破壞時,將波峰往糟糕的一方移動時,在完全沒有社會影響力的狀況下,我們終將只能狗吠火車、螳臂檔車、想辦法快點下車.......。




2013-06-05

「我是只甲蟲,用堅硬的甲殼面對外界,藏起那容易受傷的驅體。」





獨角仙的角,只是嚇嚇你,因為獨角仙那顆脆弱的心,經不起直接而來的衝擊傷害,只好先用外表嚇阻,藏起一切軟弱,用堅硬的甲殼面對世界,藏起眼淚,用高昂的角度,不讓它落下。




2013-06-03

「人有食衣住行育樂的消費需求,人際網路透過網路的發展擴大成超越時空的網際網路。這些看起來或許龐大且虛幻,但在背後的策略考量都必然回到實體的『人』身上。」





實體與虛擬之間的聯結方案,永遠不會改變的是「人生活在實體世界裡」的事實,就算虛擬世界再如何方便,短期內都還無法完全將實體生活過渡到虛擬世界。這也奠定了所有行銷策略的佈局,都還是得一步一腳印、扎實地將實體中的所有相關連結給思考與分析清楚。

近年來最夯的「社群網站」,許多人誤解了重點在網站本身,而且是網站本身造成了龐大的網路行銷利益。但在我的眼中,「社群網站」的重點還是在於人際所連結而成的社群,網站這個平台只是利用方便的工具,以及利用不斷加入這個大量地人流系統中的影響力,一個人拉超過兩個人造成的級數化乘數效應,讓這樣的平台能夠聯結更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有食衣住行育樂的消費需求,人際網路透過網路的發展擴大成超越時空的網際網路。這些看起來或許龐大且虛幻,但在背後的策略考量都必然回到實體的「人」身上。




2013-05-30

「該學的是不要再問什麼是答案,而是先弄清楚問題本身成不成立。」




現代人該學的不是那麼一票的學科,該學的是基本的文字邏輯和自重而後人重,該學的是如何學習和尋找解決問題方案,該學的是舉一反三,該學的是不要再問什麼是答案,而是先弄清楚問題本身成不成立。

「沒遇過悲慘的人,我想應該不大懂什麼叫做什麼叫做微小卻諾大的幸運吧?」





什麼叫做幸運?

1. 每當你想放棄的時候,總有人無悔地在一旁支持著你繼續走下去。
2. 每當你覺得接下來可能走投無路的時候,總有人出現在你身旁遞給你一碗飯、一杯水,提供你接下來的所需。
3. 每當你失意落魄的同時,會有人用欣賞羨慕的眼光看著你,給你無比的鼓勵。
4. 我知道你還可以想到更多...

嗯?

你發現了嗎?沒有悲慘的對比,那些人事物一點都幸運不起來了。

所以,沒遇過悲慘的人,我想應該不大懂什麼叫做什麼叫做微小卻諾大的幸運吧?




2013-05-26

「我人生都走到這裡了,沒理由不再繼續走下去。」




趁我在人生裡腦袋還清楚的時候要不斷地感謝。

感謝老天透過父母賜與我一顆寶貴清晰的腦子,感謝各界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一路來的協助和相挺,感謝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我這個個體更不完美,會犯錯、會生氣、會想擺爛....,感謝許多人的包容、耐心與原諒。

有了這些,我才能有理由撐著走過那些已經走過的難走的路。

我人生都走到這裡了,沒理由不再繼續走下去......





「沒關係啦,再怎樣歐密馬都不會比歐巴馬黑。」





女性友人小芸要去海邊玩,她的母親提醒她要帶傘,不然會變得「歐密馬」(註:音譯,閔南語/台語中黑漆漆、烏漆媽黑之意) 。她將這個生活橋段分享出來,而我在這個分享之後回應了這句話。


「沒關係啦,再怎樣歐密馬都不會比歐巴馬黑。」



跨語言與文化的文字遊戲,真的很好玩。




2013-05-24

「很多事我只能教你做、帶你做;不可能幫你做、代你做。」





職場上無論是上司下屬、還是夥伴的關係,有許多業務相關的實際事務運作,都必需靠實做經驗的累積才能夠越做越順手。

所以,有許多的事情,站在教學付出者的角度來說,有時候看著新手又呆又笨的手腳和執行進度,有些人會很急地將事情搶過來自己做。但這樣對團隊一點好處也沒有,因為我們搶過來做了,該學的人少了一次學習與練習的機會,而且還會遭受心靈的創傷,可能以後就不敢努力在這項事物上學習了,就這樣團隊會因此少了一個可能成長的機會。

我們得學著耐著性子,看著小孩學步時地有耐心,教他走、帶他走,但是我們沒辦法幫他走。教別人做事依然如此,教他走、帶他走,千萬不要搶過來,幫他做、代他做,這樣子未來他可能依然什麼都不會,然後我們自己卻要不斷地下去做他應該做的事。





「沒看過,不代表這世界上沒有人做過。」




在以前的許多實驗電影裡,可以看見很多好玩的光影、剪輯和特效所組合出來的敘事手法。有許多前衛的想法,到了今天,仍然是很前衛的!





延伸閱讀

光影對人臉的影響,Sparkles and Wine - Teaser 裡兩分鐘全看到。



L'Enfer d'Henri-Georges Clouzot

 1964 Henri-Georges Clouzot - "L'enfer" (lighting effect)

2013-05-22

「沒有解決問題需要的工具能力,也沒有主動解決問題的心,這樣子問題是永遠不會被解決的。」





職場與生活上,我們會遇上大大小小的事件與問題。能不能解決問題的最大因素來自於我們的「心態」,如果心態永遠都是「我本來就是第一次接觸,所以不會是正常的。」,那麼每一次都將會成為第一次,永遠都不會有下一次。

解決問題,需要的工具能力,是在大大小小事件當中經由實做去學習與經驗累積得來的,決大部份不會有人特別為了讓你解決一些小事情而特別花時間和精力去訓練我們。如果這點基本學習的能力與態度都沒有了,那麼叫別人如何指望且放心地讓你去解決問題呢?

凡事總有第一次,沒錯,但這不應該是拿來規避必需同時學習並且成長到可以解決問題狀態下的理由,而是更應該利用這個天大的機會,讓這個第一次成為下一次能做得更漂亮的一個墊腳石。否則,這個第一次成了我們的最後一次,不只是浪費了別人給的機會與時間,更虛擲了自己的精力與光陰。




2013-05-21

「有時,請你離開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有時,請你離開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每個人都該有一次自新的機會,不教而殺謂之虐。但也不能不斷地給自新機會而無止盡地教下去,該動刀還是得大刀闊斧地下決定。





2013-05-19

「他們只想了事,不想辦事。」





說穿了,他們在意的是自己訂出來且沒來由的奇怪KPI數字,而不是活動成效。他們在乎的是事情有沒有做完,而不是有沒有做好。





2013-05-18

「這年代需要的是資訊力、科技力與理解能力,其他資訊都可以用相關工具查詢得到和補足相關內容。」




這年代需要的是資訊力、科技力與理解能力,其他資訊都可以用相關工具查詢得到和補足相關內容。

長期累積下來的,自然就會成為我們的知識,當我們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後,就會變成實務經驗。而這些實務經驗就會透過願意花時間與精力做分享的人,成為這個時代更新的資訊。

如果你現在的資訊力、科技力不足,只剩理解能力,那快點去學習相關工具的操作。至少你要瞭解如何下關鍵字在google裡尋找。

如果你現在連理解能力都有問題,那麼很抱歉,我得說你在任何時代應該都很難和其他人一起溝通生存,那是最基本的能力。



「他們只會比價錢,而不會比知識和能力。」





科技相關產品的拍攝,找我準沒錯,因為,我聽得懂、看得懂裡面所有的原理。然後知道裡面的原理加成起來的產品用途。

但基本上,這類老闆們的死腦筋都不願意付相對合理價碼來請這樣一個團隊。

他們只會比價錢,而不會比知識和能力。

從這裡就可以談回來為什麼台灣的就業市場這麼慘淡,普遍薪水總是不漲,不是說沒有好老闆存在,而是大部份的老闆都是吃雞腿連骨頭不剩的鐵公雞。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可能是:「世道太差。」。原因是更有錢的人們被媒體嚇壞了,以為花出去的錢以後根本賺不回來,於是連花都不花。經濟就是因為這樣子成為一灘死水,連流動都懶得流動,怎麼拿流動的動能來做其他用途呢?

簡而言之,媒體在販賣恐懼,人們信了,不良業主利用了,造成整體社會的敗壞與不知上進。我只能說這樣子的社會,超過三好,四好啦




「愛能讓人包容山林的缺口,恨能讓人排擠空氣的存在。」

2013-05-17

「我只會呆呆笨笨地學習,只好不斷地一直吃掉所能接觸到的知識線頭,然後循線追下去。」





我心臟不夠大、能力不夠強、資源不夠多。

我只會呆呆笨笨地學習,只好不斷地一直吃掉所能接觸到的知識線頭,然後循線追下去。


--


我不是天才,我為了學習更多的領域與知識,花去了我全部的黃金光陰。我得忍住自己對自己的怨懟,看著別人的尖塔越疊越高的同時,望著自己還在蓋著金字塔那諾大面積的地基,說實在的還是會有點失落感存在。

人們總說高處不勝寒,但我怎麼偶爾還是會覺得仍然站在低處的我,還是會感受到那種從社會不同地方所傳達過來的隱隱地寒冷之意。





2013-05-15

「一句再簡單不過的回應,往往暖得抵得過整個心中的寒冬。」






你在什麼情況下會有這種感覺呢?







「粉絲頁是要努力「抓粉絲」,不是一直「抓交替」。」





每個不同類型的粉絲頁,目的粉絲的分眾與樣貌都不大一樣。

但粉絲專頁的的共通目的應該是「建立起對粉絲專頁產生認同感的粉絲群」,而不是一直狂辦和粉絲專頁內容無關的抽獎活動或其他活動,讓一堆不是原本目標受眾的粉絲加入,這樣就算粉絲數字累積得很漂亮,在長期運作下的互動數字,很容易就會被有經驗的人們看破手腳。

如果過去是用這種方式在委外經營的業主們,一陣子之後發現對自己的商品或者服務沒有實質上幫助,很容易就會想要換經營團隊,不然就是另外開個新粉絲頁。這樣子做,根本不是在「抓到對的粉絲」,而是一直在讓你的粉絲頁「抓交替」,一直換、一直改,總是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實質上粉絲頁的經營,是需要花上很大功夫的,因為最終回來檢視時,一定會發現「內容」的產製才是最原始的重要因子,而其他可以快速造成增加粉絲效果的活動和奇怪內容,長期下來對粉絲頁當中「粉絲」成為「真正粉絲」的這件事,幫助實在不大。

言而總之,回歸服務與商品、認真製作與粉絲調性相合的適當內容,這才是粉絲專頁當中應該不斷持續努力的工作事項。

以上的粉絲專業經營,也可以做為官方部落格或者官方網站新訊息露出的很好參考。






「有問題先解決問題,先別浪費時間生氣。問題解決了,大家學到了,那又有什麼好生氣的?」






「為什麼都沒看過你生氣,你不會生氣的喔?」

「有問題先解決問題,先別浪費時間生氣。問題解決了,大家學到了,那又有什麼好生氣的?」

雖然這樣講,我還是會生氣的好嗎?特別是遇到要浪費時間解釋用簡單數學和邏輯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時。


----


做人別太愛生氣,但要活得生氣勃勃。











2013-05-14

「再簡單的事,要你重覆做上幾十次、幾百次,那就開始不簡單了。」






整合眾人之事,時間永遠不夠用。因為數量加成的特性,將會讓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都變得需要花上許多時間和精力去處理。

再簡單的事,要你重覆做上幾十次、幾百次,那就開始不簡單了。

「專業知識與通俗知識之間的轉換,是一門專業,而且是一門真的不簡單的專業!」






要把生硬困難的專業領域知識與資訊,轉換、轉譯成一般人聽得進去也還願意聽的內容,這真的是一門必需專業雙修、甚至是專業多修的課題。

有時候並不是避開主體而不談,讓人摸不著邊的才叫做專業通俗化,而更應該善用比喻和轉換這些說故事技巧,將這些硬梆梆的資訊主角,透過故事的架構讓它活化起來,擁有人性、擁有溫度、擁有成為所有人朋友的機會。





「你們有認真想過,這個城市給消費者願意進來的最大誘因是什麼嗎?」







今年都不願意改變了,憑哪一點會覺得明年會改變?

每年都有專家會議,每年都有建議,之前的四五年都沒改變了,就算做成會議記錄,到底憑哪一點經過今年的專家會議建議後,會照這些建議改變?

不會變就是不會變,要變好早變化了!還等這麼多年的專家會議?

可笑....

追加入數字,追優惠店家數,追手冊進度。

我反倒想問問:「你們有認真想過,這個城市給消費者願意進來的最大誘因是什麼嗎?」






2013-05-13

「學校該教的是解決問題的想法與方法,企業該給的是累積經驗的時間和機會。」







學校不應該一直填鴨那些查一下就查得到的資訊,應該教的是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

相對的,企業不應該指望學校幫你訓練好員工的職能,反而應該期待學校交給你的是一個會獨立思考、團體合作的個體,要給的只是累積相對的職能經驗和讓他成長的時間。


社會裡的大多數人們,期待別人去幫自己做事的都很多,但總忘了自己能做些什麼。





2013-05-12

「五個小時路程很遠?三個小時路程很遠?醒醒吧,你可能不是活在地球村裡喔。」





距離感是相對的,當你覺得台北高雄之間的路程很遠時。那種從美東飛美西,廈門飛北京,這種長時間的旅程,根本就變成天方夜譚。

五個小時路程很遠?三個小時路程很遠?

醒醒吧,你可能不是活在地球村裡喔。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島民們,安樂久了,死吧。」





就偷雞摸狗都耍小手段想偷懶,這種不叫太平盛世,叫做茍且偷生的世代。

表面上的和平不是真和平!






2013-05-10

「是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會簡單許多?」






為什麼世界總是要那麼地壁壘分明?事實上有許多跨界交融的實際案例一件又一件,但人們為什麼總是不打開耳朵、張開眼睛,去聽聽、去看看,那些美妙的融合結果。






2013-05-09

「當一個人走入了一個從來不曾走入的世界,發現了一個只能閉上嘴而不能宣揚的入口。那種不能分享的感覺壓抑,足以摧毀一隻抹香鯨。」






之所以怪貓有九命,不是因為牠怪,而是因為牠怪、又擁有好奇心。

但如果你不是隻怪貓,那麼好奇心,足以殺死你九次還不夠。

之所以會有陰暗處,那是因為光線被遮擋住。遠在另一面燦爛陽光灑下的同時,這一面正在獨自飲泣,逐漸失去原始的自己,變得越來越沉靜、越來越沉靜、越來越沉.......靜.......。








2013-05-06

「不同的世界,讓我抓不住那條看不見的線。背景的差別,讓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踏上去的台階。」





不同的世界,讓我抓不住那條看不見的線。
背景的差別,讓我找不到一個可以踏上去的台階。

慌亂的感覺,不曾熄滅。
只能逞著愚勇,繼續向前。




2013-05-05

「每個人生下來就被環境冠上了名為宿命的帽子,但不代表我們就一定得向這頂帽子低頭。」







有人出生含金湯匙,有人出生在馬廄,有人出生在城市,有人出生在荒野。

人的出生際遇一開始就已經定了一半,剩下一半就看自己想多努力走出自己的環境設限。




「明知會酸、會痛,還是想要走下去,這就是一種沉迷。」





相互支持才有走向同一個目的地的勇氣。


「還是官僚體系主導著文化創意產業,像個小孩到處爭功說是自己做的現況裡。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包山、包海、還包生小孩的全包產業,壓根兒等於空談。」




還是官僚體系主導著【文化創意產業】,像個小孩到處爭功說是自己做的現況裡。【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包山、包海、還包生小孩的全包產業,壓根兒等於空談。

他們教我們說:「寫文章不要太多重點,那會跟沒有重點一樣。」

可是為什麼【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那麼多?多到讓人搞不清楚它到底是圓是扁,連個方向都摸不透找不著呀?




這就是一台拼裝車,它的目的不是開上一段旅程、到達美好的中繼點。而是為了炫耀我們也拼得出一台車,而這台車能不能跑、是否可以開向還沒決定的目標,這些問題早就被當做死屍棄之山林不可尋得。





文創產難不難?一點都不難,難的就是這些拼裝法律與沒有目的性的文字推疊。
考試會不會考?會!實際上有沒有用?有!
可是,沒有這些法條,我們的文創產業會不會發生?會!

我們下個十年的產業就只能靠這個名目來支撐,但是,卻由一群不是做內容與文化的人們在其中佔滿位置,吃乾抹淨。


我要強調,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不是這些分類,而是「內容」,無論這些分類做得再漂亮,沒有內容的累積,都只是空殼。


延伸資訊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施行細則
文化創意產業內容及範圍





「愛上了,沒有理由,也不會有對錯。那些社會道德的羈絆,是人生的韁繩,綁得人喘不過氣,只能邊逃邊努力呼吸。」






愛有很多樣貌,有外顯、有藏暱。

對錯是比較下才會產生,愛上了,什麼都可以成為愛的理由,當然不愛也相同,不愛了,每件事情與人物都是原因。

愛上了,沒有理由,也不會有對錯。那些社會道德的羈絆,是人生的韁繩,綁得人喘不過氣,只能邊逃邊努力呼吸。

人的一生有大半都在情與愛裡掙扎,情與愛的對面,住著仇與恨。這鄰居,總會狹路相逢,大打出手,演出全武行,或是言語相對,上演一場無可取代的辯論大會。




「政府說謊、教育說謊、學校說謊、老師說謊、家長說謊、連小孩都被教成不相信自己說的話。」





越瞭解這社會的運作,越覺得努力在很多地方根本是浪費時間。

政府說謊、教育說謊、學校說謊、老師說謊、家長說謊、連小孩都被教成不相信自己說的話。

這謊言瀰天的社會,還有什麼進展可言?

還好,這在社會裡還不是百分之百的佔比。意思是還有拯救的空間就是了............雖然機率微乎其微。

---

說謊的人....才是活在世上的人...

入土靜靜躺著的,帶不走那些生前的謊言..........反道不斷流傳......


BGM
林宥嘉 說謊





2013-05-04

「想哭是蘊釀,淚珠是釋放,淚痕是無法永久的珍藏。」





傷心這角色,言之鑿鑿。





「有許多場域,我從來沒想過會把這門給開啟、還走進去。」





看著別人的故事演出,和自己成為故事中的主角,那些感覺是不大相同的。

無數的故事裡,有許多場域,我從來沒想過會把這門給開啟、還走進去。

門後的風景,用看的還不過癮,總要親身踏過那些土地、碰過那些花草、遇過那些事物...,才能慢慢明瞭,那些不斷發生的故事情節,為什麼總是那樣美好。


---

在故事裡浮沉,總會想找到平衡,在故事裡呼吸,總會想遇到奇蹟。

就算推進迷宮裡,只要天光不滅,都有走出範圍的希冀。
就算捲進漩渦底,只要一口氣在,都想飛出束縛的心情。

臉上笑容溫柔,心上的笑容嘴角上揚有所不同;
眸裡眼神迷朦,腦中的影像清晰程度好上許多。

微酸的感覺在發酵,在甜蜜糖水裡不斷翻攪,嘗了口這個味道,在未來世界中不停尋找。
微苦的記憶在動搖,在回憶美好中不斷縈繞,舔了下快樂煩惱,在封閉範圍裡不停奔逃。

故事裡的感受,只讓主人翁之道,在故事裡生存,不斷尋找,尋找不切實際、看似真實、無比美好,從來不曾遇過的那些習慣。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與相關配套措施,看起來就像是為了拼裝出一台車而去拼裝的結果,而不是為了想開到什麼地方而去找一台合適的車子開。」

2013-04-28

「沒遇見某些事不會知道心胸有多廣大,沒遇見另一些事不會知道心胸有多狹小。」





我們的成長過程將我們塑造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擁有不同的喜好和見解。

不要把自己的「規範」套在別人身上,因為別人不大可能擁有和我們一模一樣的成長與經歷,更不可能擁有一樣的腦子和想法。

人的好惡,是上天透過環境給予的。




「專案事務繁雜造成的變因增多,更需要有經驗的專案管理者來做好進度提醒與管理。」






經驗的累積除了自身親身經歷外,還可以從許多願意分享的人們身上學習。所以一個盡責的專案管理者,除了將專案管理盡力做好之外,還需要和不同領域與事務的人們多多交流,學習到各種職業與職能不同的重點眉角,才有機會將日益複雜的專案內容用經驗簡化思維方向。

簡單來說,對相關事務瞭解的越廣、越深,越有機會能夠將風險降低以及將進度朝向更完善的方向規劃。


2013-04-27

「不瞭解商圈的本質與業態,無法做好商圈的整合與相關活動。」





這幾年的觀察與實作之下,看見了許多相關的政府標案與類似活動當中,規劃者似乎都將商圈當成一個開放式的百貨公司來看待。

但是這群人往往忘了商圈最重要的本質,到底商圈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就我自己的認知來做分享。

商圈雖然和百貨公司一樣,賣的商品琳瑯滿目、什麼都有。但是最大的差別就是,百貨公司發動活動與促銷的老闆只有一個,而且業種分類已經在分層規劃時安排妥當;而商圈發動活動與促銷的老闆不只有一個,而且業種分類完全是散落分布。再更簡化去看,百貨公司的管理單位有對空間商家較大的約束力,而商圈的管理單位則對空間商家的約束力大大不如百貨公司。

再者,百貨公司的行銷企劃團隊是針對整體封閉性的商業空間做規劃與執行,而商圈的行銷企劃往往沒有自己的團隊,更別談商圈是屬於開放性商業空間的現實了。這在溝通和企劃的過程當中,所要花費的時間與心力上,壓根不成正比。

百貨公司是由上而下的管理,而商圈則是由下而上的集合;百貨公司是在同一棟場域裡的集合式樣貌,而商圈則是分佈於縣市這大範圍土地場域上的分散式樣貌;百貨公司的單一樓層販售的商品同質性高,而同一商圈內所販售的商品則並非如此。百貨公司的行銷資源有大半是來自於統一收取的管理費與相關傭金,而商圈的行銷資源則是沒辦法三言兩語就說得清。

能夠進入百貨公司的品牌商品,多半是利潤較高、且經營體係較為完善的商業團體;而分佈在各地的商圈店家,利潤高低與經營體係參差不齊。相對之下,整體百貨公司的行銷規劃對比於縣市內多個商圈的行銷規劃來說,要簡單得許多,因為,百貨公司變因較少、商圈變因較多,變因的多寡在百貨公司與整體商圈當中,差別太大。這也造成了在整體規劃上無法將商圈的經營模式,完全套用百貨空間分散出租、統一管理的簡單模式。


綜合以上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的商圈本質,簡單列舉如下:

  1. 不像公司只有一個老闆,而是有很多老闆集合而成。
  2. 不在大型封閉式場域裡進行商業行為,而是開放式的區域空間。
  3. 業種與業態的多樣性以及利潤與體係的不同,造成商業變因非常多樣且繁雜。


每個商圈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商圈的產業生態系,要再搞定這些不同的產業生態系所集合起來的各縣市商圈集合體,真的不能在還不瞭解細節之前,妄下策略與方 向。不然就會像這幾年所規劃的商圈活動,狀況好的話雷聲大雨點小,狀況不好的話只是曇花一現。若能帶來短期的消費人潮這還不打緊,若只是帶來了一群看看活 動就走的人潮,那不止沒讓商圈內的店家獲得收益,還會造成店家們必需處理大量人潮所留下的許多問題。






「等待是酸的,遇見是甜的。沒有酸的對比與提味,那種甜的滋味將無法清楚地被體會。」






許多事物與感覺都是相對的,要有比對與比較,才會產生意義與互動。




「創業和辦活動一樣,都得搞清楚目的,訂定好目標,再擬定好策略。」





這是在一場講新創的演講裡提到的,因為辦活動是從學生時代就能夠接觸的最好學習場域,而且辦活動之中所有的事務都和規劃創業內容大同小異,只是目的性不大相同。

活動的最大目的,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面向,例如宣傳團體、完成訓練、製造快樂....等等;而創業最大的目的大多只有一個,就是透過創業這個途徑,達成獲利的結果。

有了目的做為整個活動或事業體的方向指北針,接下來途中所要經過的目標是哪些就較容易訂出,再來就是如何規劃出到達那些不同階段性目標的執行策略。

如果你還沒有信心創業,先從辦活動開始磨鍊起吧。就算只是一場簡單的交誼活動、或者是一場簡單的茶會、餐會或歡唱會,這將會是開始,只要越辦越多、越辦越大,就會學得許多執行上的細節與應該擁有的態度。創業只不過是將這些細節的組合結果,完全導向於營利這個目的。



2013-04-25

「當跨過第一個山頭時會要很用力地攻頂,再來第二座、第三座...的時候。其實還是有跡可循的。而且當中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也會不斷地累積,成為自己的一體。」





只要做事與思考邏輯清楚........
跨產業領域後要補上的,剩下不斷精進的實務經驗而已。

當跨過第一個山頭時會要很用力地攻頂,再來第二座、第三座...的時候。其實還是有跡可循的。而且當中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也會不斷地累積,成為自己的一體。

這樣跨山頭,才有機會練成異業整合的堅強實力。不過人的一生就那麼短,還是沒辦法跨過幾個山頭,特別是在這種越來越不支持這種神經病行徑的現代化功利主義至上的病態社會當中。

「情緒與情感就像水一般,就算滴流的水量再少、速度再緩慢,總有那麼一刻會滿杯而出。」





水滿溢了,可以換個空杯來盛。

可思念滿溢了,如何是好?








「這年頭賣得最好的商品,叫做恐懼。」





販賣恐懼所得來的利益,鋪天蓋地、無所不包,就看那雙伸進來的手一把能抓走多少。


恐懼,是門好生意。


嚇嚇你,就什麼全都掏了出來並且自願地雙手奉上。

「執行事務前再多花幾分鐘的時間去搞定邏輯上的先後順序和因果關係,可以省下未來更多修正補鍋會花去的冤枉時間。」






事務執行的背後都有顯性與隱性的目標,而這些目標的背後都有個擁有方向性的目的。

在這些事務執行的細節裡,藏著因為要達成目標、接近目的的所有邏輯概念,所以事情會有所謂的因果與先後次序的關係存在,如果搞定了這個先後與重要性的排序,後續要來回修修改改的時間就能夠被省下,留下較多的時間讓事務的執行過程與結果更臻完善。

時間花在前面,比花在後面值得多了。




2013-04-22

「我不懂藝術、不懂音樂、也不懂什麼叫做文學。我只是愛亂塗鴉、愛亂玩音符、愛亂組合文字而已。」






赤子之心的保持,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掛上這個「師」字,就得有體認必要「傳其道」、「授其業」、「解眾惑」。





「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這「師」字對我來講,並不止於「老師」一意,名詞內有個師的,就連軍隊編制裡的師長,依然適用。

掛上這個「師」字,就得有體認必要「傳其道」、「授其業」、「解眾惑」。

「傳其道」,必需讓自己的理念與目標非常清楚,指引那條道路與方向,讓願學習追隨的人們有跡可尋。「授其業」,在前往理念與目標的道路上,必需擁有許多的專業能力,而這將專業傳遞下去,是讓後起者、追隨者能夠知道到底該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才好繼續走在這條路上。「解眾惑」,因為這條大道的方向已經決定,但有太多路上的風景人們不得其門而入,這時候各種疑問就會出現,若要達到「傳其道」、「授其業」的階段,勢必仍然需要解決眾人的疑問,是故解眾人對方向與專業上的大小疑問,是必然無法放下的。

冠上的名詞裡被叫上聲「師」字,責任有多大?想要成為「師」,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呢?共勉之。

「才離開,便留下滿滿的思念。」






思念總在離開前後....

思念滿了,也只能期待下次離開前後間的時光,好好讓它傾洩,直到再次滿溢那時刻。


2013-04-21

「我們可能上輩子是蜜蜂。很努力地工作,而且製造一窩子甜蜜蜜。」






小小的工蜂不就是這樣過上一輩子的嗎?

雄蜂一輩子就只為了追求到女王蜂。

女王蜂一輩子就是被服侍和生產後代大軍。


照這樣看起來,似乎當個工蜂真的在蜜蜂族群裡是最幸福的了。



.

2013-04-18

「當褪去甲殼後,毫無防衛與攻擊能力的甲蟲,那會是處在個什麼樣的世界?」






我曾經認識過這樣的自己,充滿著謎樣的氣息,像戒不掉吸食毒品或染上酒癮般難以戒去。這時候的理性面臨崩盤邊緣,弓絃一線,感性擴張滿溢過極限,似乎即將淹沒那理智所堆疊起來的牆垛。

當褪去甲殼後,毫無防衛與攻擊能力的甲蟲,那會是處在個什麼樣的世界?

矛盾的堅強,在遭遇空氣的洗禮後,表皮是否能再完成固化,成為再大上一級的甲蟲?這一切都得看是否頂得過這褪掉武裝後的柔軟內心,如何承受與面對迎面而來的種種簡單、但強大的磨難。頂得住,就能有機會再往前一步;頂不住,這甲蟲的生命,或許就得停在這兒一些時日,甚至,一輩子。






.

2013-04-15

「為什麼只有中國有貓熊?因為只有這裡的動物們會工作到人生只剩黑白,而且還有濃濃的黑眼圈。」






難道這是上天從以前就準備留給我們的啟示?




「有時,事物的背後看得太過清楚,反而不是件好事。」






因為太瞭解而無法下決定,失去果斷的能力。

因為知道太多而心腸放軟,失去手起刀落的勇氣。


「創新不是用講的,而是去想、去試、去實踐。」





我們一直在參考國外的商業模式,但是一直忘記我們的文化 (生活模式) 與市場大小,一直擁有與國外環境最本質性上的差異。

這點是我一直在思索的,特別是這些日子接觸許多在大陸發展的資訊後,每跨個省份就要換個在地策略的經驗回饋,讓我對「全球在地化」和「在地全球化」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與思維。

全球化是必然的路,但全球化不應該架構在上一代那種爆發戶似的「標準化流程 (SOP)」上,反而更應該注重各地區性的文化差異,以那些「非標準化」下無法操弄的因子做為學習對象,這樣才有辦法以舊搏新,才不會一直要所有人去照著以前刻出來的樣版行事。這才有機會創新!

創新不是用講的,而是去想、去試、去實踐。

我覺得「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像鐘樓怪人一樣拼湊出來的名詞,反而道盡了從過去到現在真正該做而沒做的一些事。哪個產業沒有自己的文化?哪些產品與服務發展的同時不需要創意?而當產業找不到自己的文化與持續創新理由的同時,正也同時宣判這個產業連轉型的機會都開始渺茫。

書本裡理論熟稔的人太多,實務操作換經驗的人太少,所以在建立「文化」與面對實務「創新」時,打高射砲的心態讓許多可以累積成塔的小細沙,從指縫中溜走、隨勁風飛刮,無法成為一個能夠裝載與生活的巨塔。




2013-04-11

「當人們失去閱讀的耐心,那些文字就再也不具任何意義了。」





字就寫在那兒,或印在紙上,它們永遠不會跑掉。

但總是一群人讀不進腦子,閱了個大空白。

就算它們能歌善舞,依然不受眼球的青睞。




2013-04-07

「我看著一群人因無知而勇敢,但怎麼遇上某些事這群人便因無知而害怕?一樣是無知,態度竟如此地大轉變。」






愚民,真的是最好的政策方向。

因為無知,可以蠱惑勇往直前;更因為無知,可以販賣恐懼得逞。


無知就是當有人告訴我們再往前跨一步就會撞上無形、無色、摸不著的一道牆,而我們用一輩子的生命去相信那句話,從來不曾去試著撞撞看,就算是輕輕的碰一下也沒有。




.

2013-04-06

「能解決問題的商品,就是好商品。不管那是多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是這幾年最夯的關鍵產業之一。

但是許多產品推出來的目的只是為了文創而文創、為了設計而設計,忘了產品本身的最終目標是為了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小問題。

所以目前看到的有七、八成都是在做換換外皮就說是新商品的事。

有時候還會出現本末倒置,完全喪失它原本功能性的奇妙設計,變成了擺著也不算太醜,但是好像又沒有什麼用的「純藝術品?」

別忘了,再簡單的問題都需要一個簡單的工具去解決。能解決掉眼前問題的那些商品,就是好商品。不管那是多麼簡單的一個問題。


.

2013-04-04

「仇恨是比家產還更能延續傳承下去的一種文化性遺產。」






要仇恨?
理由很多。



--- 以下錯誤示範,請勿亂起仇恨,很可怕的。

武松殺了老虎.....所有肖虎的理當群起攻之... 實在是大不敬....

郭抬鳴鐵腕政策,讓過去許多公司倒閉後收購併為己有,造成生靈塗炭,得以群起唾之.... 

苔雞店張某回國用盡國家資源造了個最大的雞店場,將污染留在土地,將資源收歸私有。我們應該反對到底....  


---


不過還是歡迎大家發揮創意,將你認為可以仇恨的事蹟留下與我分享 ^^



2013-04-02

「這就是完美的行銷策略,這就是永遠的時尚,這就是讓人們充滿無盡遐想的烏托邦。」






在鑽石的開採到販售的整個流程當中,我看到的是「行銷策略」的完美體現。
從商品一開始的定位,到末端銷售,整個行銷故事鋪陳地天依無縫。

時尚?字意不就是「當下大家最推崇的」嗎?

這就是完美的行銷策略,這就是永遠的時尚,這就是讓人們充滿無盡遐想的烏托邦。






延伸閱讀

鑽石是21世紀全球最精彩的營銷騙局 





 

「終其一生所追逐的,不過是一堆抽象且不實際的表徵符碼。」







文化是什麼? 人類的生活過程與痕跡。那其他動植物有沒有文化?

創意是什麼?發現新的事物或重新組合已有的概念。那睡著了做的夢有沒有創意?

人們總愛聽著別人述說的故事,津津樂道。就算藏了許多抽象的概念與詭計,依然願意吃下那些符碼化的內容與產品。

我們終其一生追逐的,和轉角那隻老犬、牆邊那隻少貓、樹上那只小鳥...,有何兩樣?

不過都是些自以為很重要的符碼堆砌出來、且真實裡不知為何物的東西罷了。



「勿因溺國而誤國。」





過度的溺愛,會淹沒該有的理性,深陷意識型態的泥淖而無法自拔。

2013-04-01

「我個人認為,所有保險制度以薪資為基底計算的,應全部納入所得稅之範圍。再將各種分散的保險整合起來成為真正的全民福利保險!」






「外貌終將老朽,智慧後必流存。」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累積,和不斷地和社會脈動接軌與挑戰,混合成了一種讓人上癮於挑戰環境與自我的毒品,一但沾上了,想戒?談何容易」






經營商圈的事務與過程中有一種魔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累積,和不斷地和社會脈動接軌與挑戰,混合成了一種讓人上癮於挑戰環境與自我的毒品,一但沾上了,想戒?談何容易啊!




「一閃即逝的活動內容,除了帶來了沒有提袋率的人潮不說,還會留下更多的失望之情。」







產業本身就有相對性的強弱,依其所在地、成本、價格、生活化需求程度、以及消費者接受程度與平均回流時間...而定。

如果想用西門町的模式來操作士林夜市,還是用北投溫泉的模式來操作南昌傢俱街,我個人會說這是一種天真的想法。還有更多例子可以舉,舉也舉不完。

在行銷與活動策略上,這些商圈的本質全然不同,商品內容與主要客群更是大相逕庭。再加上商圈的組成是由許多店家聯合而成,而非同一個產權擁有者所管理,這之間更增加了商圈在行銷與活動策略上的決定變數選項。

這幾年來的觀查,有一半以上商圈內部都有很熱心的人們,出來組織商圈與協助取得向心力。但就如開頭所說的,產業本身就有相對性的強弱,商圈亦然,這導致每個商圈的表現程度不一。

部份商圈有幸能得到關係良好與實力堅強的企劃團隊進駐,企劃方向也剛好適合該商圈的業態屬性,進一步取得更多資源來開發成未來永遠可以營運的籌碼。但更大部份的商圈則是尋求不到適合的企劃團隊來支援,導致活動往往沒有延續,只能曇花一現。若這商圈特性是靠臨時性人潮就能生存,那麼這樣子如放煙花一閃即逝的活動企劃一定有幫助;但若商圈特性需要靠長期培養興趣族群的,那麼如此一閃即逝的活動內容,除了帶來了沒有提袋率的人潮不說,還會留下更多的失望之情:「為什麼人這麼多,就是不會來消費?」。

靠政府政策性的預算支出來活化商圈,這只是一時之計,若是商圈沒能在這些預算的支援下,發展出獨有的長期獲利模式,那勢必會遇上很大的危機。試想,當政府政策轉彎、或者不再有能力提供預算協助時,這些商圈該何去何從?

商圈的問題錯綜複雜,若沒有花上三五年的時間去瞭解當地的歷史背景和商圈特色,光只喊文化創意口號,或者瘋狂舉辦人潮擁入的大型活動,真的不見得對商圈本身有長期的助益。




2013-03-30

「漫無目的,或目的錯誤,訂再多的目標與策略,都是白搭。」







從小就很愛問「目的」為何。而這個問題總能惹惱一些人,帶來不少人的漫罵與攻擊。

但行事與做事的「目的」真的很重要,如果目的不對了,或找不到了,後續相關的目標方向,相關的策略訂定,將會是將個人與團隊帶往一個磨耗時間、消耗精力的一個無盡迴圈。



「那些年少輕狂的嘗試與拼鬥,造就了今日的我們。」







沒拼過,不會知道當下的能力上限,更不會知道有哪些可能的未來性。




2013-03-24

只有到必需「斷尾求生」的時候,才會考慮要死去還是遺下尾巴。







什麼事都責怪一個名為「政府」的虛集合,這也算是人類史上一種空前龐大的集體共識。







「政府」兩字,背後往往可以擴及「地區」、「國家」等有範圍的地域概念。

而這「政府」這被我稱之為「虛集合」的一個不知道實際範圍有多大的單位。從來沒幾個人瞭解當中有多少人員與事務在其中運作,只知道天天都有人在罵,反正有人罵,跟著罵準沒錯!反正罵一罵政府,心情會好一點,還有這麼多同好一起行事,其快無比,其樂無比。


反正「罵就對了」,這就是現代的社會價值共識。





「吳寶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






在社會依然盲目地一面倒時,我還是要提出一些比較不一樣的看法。


*吳寶春為什麼一定要唸 EMBA 呢?*


  已經擁有國際金牌光環,為何還需要 EMBA 的這張證書證明什麼?

  這似乎還是落入台灣社會裡「學歷」才是一切的長久累積而成的怪奇風氣裡,以吳寶春在麵包上的資歷,他早有資格、也已經到過許多 EMBA 的課堂上分享過自己的人生與事業例程,吳寶春已經讓自己成為一個很棒的研究案例,後續有多少研究者願意和他一起研究出一些模式和策略,那不見得要他去唸 EMBA 才可以完成。

  若吳寶春是想透過 EMBA 進修企業管理相關的實務與理論,他也到過政大旁聽過半年,應該很清楚如果要獲得知識,不見得一定得要張那紙證書。

  既然已經有能力站上 EMBA 的講臺上,有機會可以獲得相關知識,為何還需要獲得一張 EMBA 證書的加持證明呢?這是不是依然落入台灣社會集體理盲的一個結果?



*聽過吳寶春而支持他的群眾,有幾成吃過他的麵包?*

  「你聽過吳寶春嗎?」現在問這個問題應該有九成以上的被詢問者都會回答確定的答案「聽過。」 (註:未實際施以問卷調查或口頭訪查,九成為推估,實際數據交由有興趣的研究者驗證。)但接下來的一些問題,將會最直接帶著我們面對「台灣之光」這種名號 似的理盲支持謬誤現象背後真正的潛藏意義。


  你可以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然後靜下來想想。

  「聽過吳寶春,但吃過他做的麵包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真心地覺得它好吃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它和坊間其他相似麵包的口感差別很大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瞭解它的用料和一般坊間的用料有哪些差別嗎?」




  問題問到這裡告一段落,再問問其他問題。

  「因為成為台灣之光,所以支持吳寶春進修 EMBA 嗎?」

  「只有去唸 EMBA ,吳寶春才能獲得與他的名銜相對等的學歷嗎?」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而隨著社會風氣飄啊飄,是否該靜下心來面對這些比較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在意識形態上的情感打轉?


*吳寶春EMBA事件,再次突顯「防弊重於興利」的社會價值*

  在教育部與各大專院校層層疊的規章當中,經過長久時間的修改後,就是怕有人鑽東鑽西、見縫插針、無孔不入。我們只看弊,未見利。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破格讓吳寶春留在台灣吧?但事實並不然。

  就拿吳宗憲為例,他和蕭薔、周杰倫曾在2005年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頒贈『榮譽學士』學位。這是曾經就發生過的事實,而因為這三個人皆為娛樂圈的翹處,社會整體風氣對娛樂圈還是覺得負面大於正面,於是掀起了一陣撻伐。

  這次吳寶春的事件,是否有學校有這意願與能力授與「榮譽學位」,並且在論述上說得過去的?我相信大有這樣學校存在。但在吳寶春唸EMBA的標題躍上平 面媒體後,這一切似乎已不可能發生。整體社會對於「防弊大於興利」的態度,讓整個事件變了質。就連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各界領袖與菁英,似乎都還逃不出這種社 會氛圍所造成的群體盲。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地從新檢視我們多年來疊床架屋般,所堆疊出來的社會共識,是否對我們的未來真的有利?



*吳寶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

  我很欣賞吳寶春不願意破壞社會規章堆疊而成的結構。但若有機會,我會建議他:「專心做麵包,其他的讓專業的來!就像你的麵包不需要每顆都自己動手的完 成時,依然需要其他不同程度與領域的專業進來協助。你想唸的EMBA也是,導入專業的管理與行銷人才,這應該是和你想去唸 EMBA 同等重要的事。」所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其他的交給真正的專業來做,因為你的專業是麵包,而其他人的專業在你所需要的領域裡。」




from 黃玉米 on Facebook





延伸閱讀

政大EMBA,向吳寶春說不! - 2013-03-20 天下雜誌 518期 

吳寶春上學記,原文在這裡 - 2013-03-24 想吃的美寶 王瑞瑤

2013-03-23

「會按快門不代表瞭解布局與光線是怎麼一回事。」






攝影的英文是 Photography,有利用光來刻劃事物的深層意涵。

如果你真的覺得相機很難操作,要弄懂什麼光圈、快門、感光度還有焦段之間的關係實在太難。我會告訴你:「你真的不是在玩攝影,你是在玩相機。」

如果你想玩攝影,有時候不需要高檔的相機,只要眼睛能夠發現所有值得拍攝的光線條件與場景佈局,那麼就一定有辦法可以拍得出想要的照片。

如果一點也不懂「光」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攝影有大半以上的知識、想法與思考內容,你是永遠也想不通的。只能死背,只能套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套的攝影公式。





2013-03-20

「要謝的人實在太多,只好謝天了。要學的事實在太多,只好學壞了。」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只好謝天。』陳之藩,謝天。

這種是正向的轉換。


而,要學的事太多,只好學壞。

這種,則是一種耍賴不想負責的態度。


---

這我已經忘了是幾年在演講檯上所說的一段俏皮話,我想在創新相關場域的演講,最近應該還會再找機會拿出來說說嘴吧。




「造了神,人就會去拜。」






人們不瞭解這神的由來,背後的故事,只要有香爐,多半就是拿香跟拜,完全不知道拜拜這個動作的原意。

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當中一個微妙的現象。當拿已成神話、且舉世皆知的元素來使用時,後續行銷的加乘效應會非常明顯,但流通範圍僅僅會在相信這套神話的人們之間。舉個例,大甲媽祖出的水、還有時鐘、形象護身符...等,對不瞭解文化內容的外國人來說或許會收藏,但對媽祖的信眾來說,是要帶回家供養的,特別是時鐘,有著媽祖形象的時鐘,壞了,你敢丟掉嗎?

這些符碼、符號...所組成的延伸意義,往往才是讓人們不得不產生需求的重點。造了神之後,就可以看見擺放的香爐上,香枝尾越來越多,甚至如果所有應驗,還會有人殺豬公祭上呢!



2013-03-18

「人生是自己的,別人只能幫點忙,沒辦法替代著去過。」







這無法存檔重來的實境遊戲,得很認真下去玩才好玩。

「好好使用你的眼睛,不要當個用著眼的盲人。加強觀察能力,生活中許多的問題自然不成問題。」







看東西是需要訓練的......................這有需要開課嗎?







「當小看別人專業時,即為失去基本判斷能力的前兆。」






你到現在還擁有以下心態,覺得服務處的櫃檯看似輕鬆悠閒嗎?然後覺得你去做一定可以跟他做得一樣好,反正只是在那裡當花瓶嗎?

這時候除了表現出自大的心態外,也已經間接代表著我們不瞭解這行業的專業與技能在哪裡。

.................
我們能夠遇上盛怒的客人破口大罵時,還能發自內心地保持笑容幫他解決問題?

我們能夠在刁蠻的客人提出許多無理的要求時,輕鬆應對,讓相關支援窗口能夠在趕到現場前,先讓現場危機停止嗎?

我們能夠在客人同一個問題問了十幾二十次以上,還很有耐心地指導他解決問題嗎?
....................


那些心理特質與經驗累積所形塑出來的專業服務檯人才,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每項技藝、每種職業、每個動作...,其間隱藏了多少專業實力的累積。

看別人做永遠是最簡單的一件事,出一張嘴也永遠是不花什麼力氣的事。但不代表我們可以在「出一張嘴看別人做」的同時,小看別人所擁有的實力與專業。


無論看起來再怎麼簡單的事務,沒有去實際做過的我們,還是謙遜點好。



「整合能力來自於:人脈、知識及經驗過的實力。」





整合本身就是一門專業中的專業,能整合的攻守範圍代表著相關人脈、腦中知識領域的範圍、當然還有經歷過的大小事件,就是因為這些他人無法經歷與取得的資源,才有辦法培養出整合背後的資源庫。

但擁有這些資源,並不代表能夠順利整合,還需要將擁有的知識融會慣通,才有辦法驅動整個整體戰力,朝向設定的目標前進。

專才的培養可以透過計劃性的逼迫與鼓勵達成,但通才的培養,除了要有先天性的人格異常外,還要有顆無比好奇的心。


----

將力學裡摩擦力的相關分析模組,套用到知識領域與職業領域裡的能力取得分析,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

2013-03-17

「愛與不愛兩個動詞前後,只消將主詞和受詞換一換,就寫完世界上九成的人類故事。」





我愛你,你愛他,他愛她,她愛我。

如果再加上時間和地點的因素,我想這故事,永遠都寫不完。


人類真是充滿「愛」與「恨」的一個物種。





2013-03-16

「一般員工、一般主管、營運主管和老闆之間,有著微妙但顯著的差別。」





一般員工

每天思考的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工作,如何完成交辦事項。最好能夠在下班前把事情都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


一般主管

一般員工的職位進階,多了些人手和職權可以調動事務,但每天在意的其實和一般員工大同小異,如何讓團隊完成交辦事項。最好能夠在下班前把事情都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



營運主管

一般主管的大邁進,權限可能差沒多少,但會去思索交辦事項是否對公司相關事務有利,給與上級回饋、建議與適宜的事務調動,有些人開始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老闆,開始對團隊的流程與效能關心。當然或許他自己會加點班搞定一些流程細節,但也會想法子讓團隊在下班前將交辦事務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但在其中所花的心力,會讓公司的基層更為穩定,也讓團隊更為可靠有效率。


老闆

管東管西,從方向到細節都有可能要想,從流程到事務邏輯無一不放在心裡思考,唯有當建立一個流程思維習慣良好的團隊,才有可能讓心思比較輕鬆,專心開發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切。否則,就算老闆不在辦公室,一樣是在為了自己的事業打拼,無所不用其極的努力著。根本沒有上班打卡的問題,因為他從來沒有下過班。當然對整個系統體係已經建立好的老闆,可能可以超脫這樣的現象邏輯。



2013-03-15

「國際博物館的好處就是可以帶進來自於國外的觀光旅遊財,是地區發展一個很好的吸金利器,只要營運的好,可以為國庫和人民的荷包帶來很大的加持。」





博物館,在我個人的分類裡,分為國際型、在地型、以及夢土型,依影響地區分類。

國際型博物館,影響力達到全球,天天都會有人慕名前來參觀,例如世界五大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1759)、法國巴黎羅浮宮 Louvre (1793)、俄羅斯聖彼德堡隱士館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1863)、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80)、中華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 (1925)。[記憶所及,文獻待查]

這五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主要展品與吸引人的地方,在我們土地上的故宮,或許我們大多數人沒什麼感覺,但是館藏的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 (屬常態展,也就是天天看得到) 被稱為故宮三寶,只要是喜愛華人文化的外國人,這輩子至少要來上這麼一趟才過癮。

國際博物館的好處就是可以帶進來自於國外的觀光旅遊財,是地區發展一個很好的吸金利器,只要營運的好,可以為國庫和人民的荷包帶來很大的加持。

在地型博物館,影響力不像國際型博物館那麼大,主要是因為館藏、規模與經營者的行銷能力有限,再者就是相關文化的論述較為薄弱、館藏的年紀非重要歷史文物或者共鳴者較少。這類的博物館,大多數是在地的人們有著共同的記憶、共同文化與生活痕跡的認同,為了這些兒時記趣或者重要歷史事件而成立。例如:紅葉少棒紀念館、美濃客家文物館、...。這類型的博物館的消息,只有在文化認同地區被傳遞 (無論是先天條件、或是經營者國際行銷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影響到內需市場,南錢北送、西錢東移,造成地區性的經濟流動,但國民整體的經濟基底整體來說是不變的。

而我自己取名的「夢土型」博物館,稱之夢土是為了好聽和為了迎合「地區」這個分類,實質上它應該是沒多少人知道,為了蓋博物館而蓋的這類場館,對地區經濟沒有實質幫助,對地區文化也沒什麼加分,真的是蓋來讓人做夢的。這類型的博物館,或許大家不常注意,但是還實在不少,亂舉例很容易得罪人,彼此心照不宣即可。這類型的博物館,常常成為聞紫館 (蚊子館),聽到了會讓人臉色發紫 (養蚊子的好地方),除了沒人去之外,還會造成環境與治安上的憂慮。不要說為人們帶來一些荷包上的幫助沒做到,還會浪費我們的生活資源。

看完這些分類之後,我們是否在準備規劃一些場館之前,想想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國際型」、「地方型」、「夢土型」,再來搭配適合的經營與行銷規劃。才不會一天到晚浪費資源,去創造出許多充滿夢想、沒有理想、簡直妄想的「夢土館」。



圖文完整版本點此 on my Facebook




2013-03-14

「企劃是寫來執行,不是寫來好看的。」





企劃內容不外乎是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安排妥當,將之間的關係確立,組合成為一個能夠被執行的內容。

而最常見的企劃內容,多半是活動企劃,小到「課程」、「講座」、...,大到「記者會」、「演唱會」、「台灣燈會」、....,包山包海、隨處可見。

有創意的活動構想,是非常棒的內容,但必需秤秤自己團隊的斤兩,看看手上握有多少資源 (包含人力、經費與相關連結的人、事、物),才能確定這些創意構想是否能被實踐。往往實務經驗較少的活動規劃者,會將企劃內容規劃得過於龐大之後,才發現沒有資源能夠支撐這樣一個活動內容。其實這樣是很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在規劃一個活動企劃、甚至是其他類型的企劃時,第一個一定要考量到目前能夠掌握住的資源有多少,再來才是看看這些資源的支持下,能夠做出多少內容與創意。否則,寫得再怎麼漂亮,一份無法實際被執行的企劃案內容,有寫比沒寫還糟,因為花了這麼多時間去編寫後,竟然無法執行,這是十分尷尬的一個狀況啊!


之後應該會慢慢分享自己辦了十多年活動當中的一些經驗與淺薄見解,或許能對許多正在傷腦筋活動如何舉辦的人們,有點小小的助益。




「學習是一種態度,勇敢挑戰未知的態度。專業是一種信仰,不斷精進的信仰。」






或許我想要的自我實踐和大家想要的不大一樣。

沒發現,那些未知的領域正在不遠之處招手,那些世界上已知的知識也正在不遠方等著我們獲得。只消多走上那麼幾步路,多轉幾個彎,就能多認識一個知識版圖。這也算是一種知識國度裡的深度探索,一種求知若渴的深度旅行。

2013-03-13

「問問自己扛的是誰的招牌,而且為什麼要扛、要扛多久?」






話講白了就是,當人們放下扛在頭上的招牌 (頭銜、公司名、....很多很多) 之後,就會現出真面目。而這個真面目的價值,是否和原本扛著招牌時相同?這就不是個簡單的計算公式了....


「先搞定流程細節,再動手執行。」





在流程還沒搞定前,團隊做事容易一直繞圈,那些事件無關對錯,但是會讓團隊裡的人們彼此不愉快。

Try run 當然需要,但是整體流程細節的邏輯順序沒有搞好,後續做事就會很難過。

就像一台車如果油路和電路沒有接順,再怎麼樣它也不可能跑得多順利。




2013-03-12

「在某個領域征戰成為一時的王者後,要考慮的是接下來因應現實的策略與經營,並持續不斷地調整面對未來的變化狀況,而非坐在那兒享受太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自古至今似乎極難不去重蹈覆轍。




「學物理,從觀察與弄懂度量衡開始。」





不觀察,就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現象發生。

弄懂度量衡,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單位」或「物理量」,每一個「物理量」的背後,都有它的基本意義,只要弄清楚,問題就解決一半。


還有,因為學習物理用一般的文字敘述,會花去很大的篇幅,所以「代數」這個數學工具,是必定要學會的。學會代數以後,還要學習「希臘字母」,因為這樣子代數對應到原本命名與意義時才能更有變化性,英文字母26個其實不大夠用啦。

接下來,只要從生活中的現象開始,先不管什麼公式,等瞭解現象本質以後,用思考將現實環境理想化後,再來用代數分析,物理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當然,如果對更進階的物理學有興趣,歡迎加入物理主修的行列。



「在什麼池子裡,就遇到什麼魚。」






要責怪週圍的人事物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環境走進去?

明明可以有所選擇的。

2013-03-09

「昨天是感動,今天是悲慟,明日就會忘了這群奮戰過的英雄。」





2013 WBC 觀後有感。

這群職棒英雄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現,可以讓我們看見他們「已經有的」以及「還需要有的」努力,也曝露了台灣人們的健忘和短視造成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教育的表象化後果非常的嚴重,除了一日球迷、一日專家之外,人人都想當風風光光第一個踏上壘的先發投手,卻鮮少人想穩紮實戰成為一個中繼與收尾投手,這就是台灣長期以來的結構化問題。

套句流傳許久的一句話「中華隊的國球不是棒球、不是網球、更不是高爾夫球,而是贏球。」,這種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群眾心態,讓所有領域該一日復一日紮馬步練內力的功夫,從未受人重視,有興趣的人們只能自己咬著牙,除了苦撐、還是苦撐,這群用自己青春年華、人生精華時段換來諾大能力的人們,只能等著在時間的洪流中,悄悄地被人們遺忘。

短視近利的群眾,在經過一日的感動,與一日的悲慟之後,完全會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再過一日就忘了前幾天帶著我們攻佔世界版面的英雄。

體育的資源還是永遠不會再有人投入,藝術的資源一樣鮮少人願意支出,更別提只會放在嘴上講的「多元化」。

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後如此,再來個二十年?應該還是如此。

若是我們仍然喜歡坐在板凳上,舉起手臂對著別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而不是自己起身盡點力、出點資源,那我們就只能永遠看著別人一直往前邁去,直到我們連想努力奮起的心力都沒有的那天到來,只落得不得不面對自己過去的愚蠢,以及過去從不動動腦、動動腳、動動手...去支持自己的盟友與夥伴的殘酷現實與結果。




「對知識的貪求心態,讓人生起步得比別人慢;對事理的分析邏輯,讓本質洞悉得比別人快。」






還沒蓋棺,還未論定!要感謝的人太多,只好謝天。

2013-03-07

「網路是奠基在實體的人類生活上,沒有實體的支撐,光靠網路自動化的思維與運作,就只能空轉而以。」






所有的服務還是得回到「人」的身上,人生活在實體空間,沒有這些人,只有網路和自動化,那是沒有意義的。

就我這幾年的觀察,經過了十幾年前 .com 時代的迷思造成的網路泡沫化,人們還是沒學到什麼教訓,只要換了新的包裝、新的載體,一樣的概念仍然能夠襲捲消費族群。



2013-03-06

「困難的技巧是由很多簡單的技巧組成,不斷地複習各種基本功,是在表現超高難度技巧的最佳練習。」





1+1=2 非常簡單,要寫出來加個 10000 次,概念上很簡單,但做起來會讓人不耐煩。

2x2=4 非常簡單,要再多乘上幾個 2 並不複雜,2乘十次以後會得到 1024,但乘以 10000 次,可能光想都不敢想了。


會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是要強調「複雜困難的事務,都是從簡單的事物組合而成。」,另外想強調的是「簡單的都不會了,學會複雜困難的事務機會就更渺茫了。」


學習該好好地一步一腳印,而不是成天打高空,等著有鳥飛過讓我們打中。那比守株待兔還不切實際。



2013-03-04

「心法是用生命換來的幾句簡單易記的文字,辭短意深。」





對自己專長領域裡有所體會時,總會領悟到用一種極簡的語句就能輕鬆表達。

在分享時也往往會直搗黃龍,將專業的精髓吐露未藏。

這年頭最可惜的是人們太過於追逐表象的意念與世界,忘了駐足停下,動動腦想一想,用心體會那簡短卻不簡單的各種「心法」。





「有些事非你不可,只剩承擔的勇氣;有些事總做不來,只需要放手的勇敢。」





每個人總有善長與拙劣之處,發揮所長、暫藏拙劣,特別是在沒有足夠時間時最好的搭配組合。

若真有足夠時間,勤能補拙,多多琢磨,拙劣也能有所進步。待時候一到,便能增加觸類旁通的機緣,加快學習的速度。



2013-03-02

「"自我管理良好" 不等同於 "團體管理良好"。」





遠端辦公室讓所有人不用進到同一個辦公室的重點在聯結 (connecting) 和討論 (meeting) 後達成的共識。

在沒有共識之前,彼此做的事務和思想間都沒有連結和目標,這樣子很難完成專案管理的內容。

不用進辦公室也能工作,前題應該是有辦法固定時間 (絕對時間) 集中交換實際資訊,透過網路同時異地的特性來取代過去必需同時同地的開會情況。


有很多事沒有面對面的激盪,光用非即時的文字和圖像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如果覺得只要員工能夠「自我管理良好」,就能夠散至各地辦公,未免過於天真。只因「自我管理良好」並不保證在團體裡面的「團體管理」一樣是良好的。


「在我心中,高等教育重在"思辯",技職教育重在"職能"。兩者都需要不斷的新知汲取與經驗累績。」





我們的教育似乎失去目標,只剩下一個空泛無比的框架,讓所有必需經過的人們無所適從。




「我是藝人底。」





什麼叫藝人?對我來說,無論是螢光幕前後、戲台上與下、...,只要擁有娛樂技藝的人們,就是我個人廣義定義下的藝人,也就是擁有娛樂他人技藝的人。

娛樂,是一個很龐大的生態鍊,也成為現今最龐大的產業。舉凡唱片、戲劇、電影、各類型節目、舞台劇、說唱藝術、舞蹈...,這舉也舉不完的領域與例子,它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娛樂」我們自己與身旁的所有男女老幼。

「立論基礎不是情緒、也不是賴皮,而是真實的數據與現象。」





無論談論什麼樣的議題,總有許多人只在情感上做單純的贊成與反對,導致有許多知識無法發揮它該有的作用。

很多事情不是「我覺得」就可以做為有力佐證,這時候應該是找尋數據、實驗或可重現的真實現象...等來做為基礎,之後的論述才能有所本。否則一味地在情感上的支持或反對,終將落為噴噴口水的意識戰爭。


2013-02-28

「一群販賣恐懼的人,加上一群不動腦的人。自成一套欺世盜名的生態系,自欺且欺人。」





而且沒有人想負擔什麼責任……

「技術能力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的。」






所有技術能力,都需要花下時間、經過實做去不斷地累積經驗後,才有機會成熟和被應用。

最近核能的議題水溫升高,我覺得是好現象,但媒體的角色似乎太過於膚淺,讓國人誤以為核能只有死路一條。

殊不之國際上已經有不少國家正在努力發展「可控核融核」技術,意圖取得更棒的能源來源。



有興趣瞭解詳細內容與相關發展的朋友,可以尋找以下關鍵字:

ITER、可控核融合、可控核聚變



延伸閱讀



導讀大意:消息指出,日本將花費6000億日元,於2016年完成第一座「實驗用可控核融核反應爐」。

就是因為不要再有第二個福島事件,人家的核能升級腳步變快了。

感覺就是一樣菜不夠吃的狀況下,日本人已經跑去種菜,我們還在那裡吵著沒菜吃,然後還大打出手。


https://www.facebook.com/imagelephant/posts/10151120359922465

這篇要仔細挑掉一些情緒性的字眼,還有下方有回應提出很重要的資訊和新聞內容,這不能錯過。

將那篇完整收錄過來

C.c. Wang 先撇開些技術問題(例如:如何確認台電生給各界的資料沒有造假)不論,柯導的某些質疑已經都有公開答案:

1)台電的核電發電成本為何是每度是0.69 元台幣?
這是因為三個核電廠的攤提折舊比國的國家都低,建造成本幾乎已經全部攤提完畢(按:核一廠預計2018 除役、核二廠預計2021 除役、核三廠預計2024 除役)

2) 日本在福島核事故後,電費沒漲價嗎?至少有一個反例:依據2012 年7 月19 日NowNews(東森)的報導指出,日本政府決定,通過東京電力公司申請電費調漲,家庭用戶電費漲幅8.47%,(2012 年)9 月起,每戶電費將平均漲360 日圓(約台幣137 元),企業用戶電費漲幅為14%。


懶得找關鍵字學新知的,以下是幫你選好的閱讀內容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控核聚变_百度百科

核融合能全球發展計畫.PDF

能源核電與輻射 - 清大開放式課程

核融合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網站

ITER - the way to new energy

ITER縮寫的原意其實是「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在這個網站的標題將縮寫的精神改成 the way to new energy,我個人覺得轉換地非常漂亮。



相關影片


 辯論:這個世界需要核能嗎?(中英雙字幕)





----

最近擁核、反核的聲浪不斷,只因核四建造過程確實有安全上的顧慮。我個人反對「建造不安全的核四」,但不代表我無條件地在情感上反核或擁核。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群體性的貪小便宜心態,足以誤國。」






這也算是另外一種台灣經濟奇蹟....

「無論包裝如何精美,內容空的就是空的,時候到了就會被識破,經不起考驗。」





體會越來越深....

「那是一種失意混著失落,帶著失魂落魄的失望感覺。」






2013-02-27

「上映中的電影技術不會是最新的。」





一部電影的製作與拍攝,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所用的技術都不會是在放映當下最新的技術,當觀眾在電影院裡驚訝著「3D」、「motion capture」、...等應用的成果時,應該都沒想到這個是兩、三年前的技術製作的。身為影像相關製作團隊的一員,更應該追上世界的視野,就算短期內沒有足夠的資金與資源達到那樣的效果與境界,至少我們知道有那個可能與方向,在不久的未來將它實現成真。

很多內容和效果不是我們做不出來,而是我們相關領域的國人大部份自己接觸太少。有時候停下來去看看世界,比自己埋頭苦幹來得重要。



2013-02-26

「宅心仁厚之於宅心人厚,一字之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宅心人厚,乃二十一世紀台灣鄉民 (網民) 的普遍現象?

「行銷最基本的武器,該回到商品本身的內涵與能力。」





有時候我會突然想起以前很愛講的話,在米語錄這個網誌小園地還沒開始發想之前的話。

這些話我都叫它們為「老話一句」們。


---


行銷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過程是讓商品穿上美麗的衣裳、化上漂亮的妝。

但也是這個過程讓許多人錯以為「商品的本質」並不重要。




「節奏感不好的人玩節奏,連趕拍的機會都沒有。」






在公開挑戰快板之前,請先穩穩地練好慢三到五倍的基本單音連結吧!更別貪心地想馬上變奏!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是說假的。


音樂三要素「節奏」、「旋律」、「和聲」,節奏不對,後面兩個再行也不行了。

基本功,練起來苦悶無味?可沒有這些基本,哪來後面的行雲流水?



2013-02-25

「破框思考有兩種,一種是知道破框後全局的思維,另一種是不知破框後樣貌的探險精神。」





博覽百態、觸類旁通,是破自己知識框必備良藥。

赤子之心、好奇探索,是破社會化舊有傳統框架必需配件。


人們在自己的歷史痕跡上不斷地疊床架屋,有許多既有框架已不適合即將迎來的時空,此時若墨守成規,不思破框,未來危矣。

「人民和政府上下欺瞞,只願意在意識形態上喊爽的,只會樂一時、哀一世。」





無論是教育、能源、經濟、甚至是就業議題,我看到了上下交相賊的現況。

政府官員沒有能力做出通盤性視野的政策,政黨只想為自身利益發聲,人民只愛耍嘴皮、愛表面上的自由....。全部都不想瞭解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從不思考如何針對重點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只會吵!吵!吵!

吵夠了沒?向左走、向右走,全都可以走,首先要面對的應該是轉了彎走下去之後,該如何解決路上的那些已知路障吧?

只在「我喜歡、我討厭」這種議題上一直吵鬧、一直爭執,事情永遠沒完沒了!





這個看起來多元的假多元社會,真的越來越令人灰心了..........



---

雖然「鼓勵移動」的想法似乎很好,如果政府的錢是想要這樣花的,還不如直接拿來給人民分一分,反正本來就一點效用也沒有。就算減低部份人出外租屋還是車資的負擔。但這半年到一年的補貼,就長期來說根本沒有什麼用,重點是:「一年以後怎麼辦?」,又是只做半套的想法,只想治標不想治本。

拿國庫的錢,去補貼這些「移動競爭力」,實在是本末倒置。政策花錢不是這樣花的吧?要鼓勵,為什麼不從更全面性的思維下手?

例如,為鼓勵移動爭取就業的社會新鮮人,讓他在前面工作的一、二或三年的所得稅能夠獲得減免。如此首先解決國庫馬上需要支出的現金空洞,再者也能讓原本就不可能有的所得稅收益、直接轉化為實質就業率。

政府的官員們想這些政策如果還是這樣子一廂情願,胡思亂想,只想亂花國庫!這國家的國庫就算金山銀山也會被花倒的!


延伸閱讀

促進移動就業 將補貼房租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2013-02-24

「實做,是個破除人類受知識框架而自我設限的方法之一。」





熱水凍結成冰快,還是冷水凍結成冰快?

相信學越多「書本上」物理的人,越會說是冷水。

實驗下的事實證明,是熱水較冷水結凍快!

以下連結是庶民科學人,打破學院派的思維,讓英國皇家學院為了他成立了一個「Erasto Mpemba 獎」的故事。



騰龍說事:熱水凍結快於冷水?!


關鍵字:「姆潘巴現象」(Mpemba effect)

2013-02-22

「不是加個『請問』,那些問題就會變得有禮貌和不懶惰。」






現代人大多被寵壞,已經快要到ABC下一個是什麼字、1+2等於多少都開始要問別人了。

如果問的人是三歲小孩還是十歲兒童,那還情有可原。但問的人已經滿十八歲、甚至是已經出社會的二三十歲以上的,那真的會令人打從心裡有種氣忿不耐與無奈的感覺。

很多事情,以前要查書,可以說沒有書、或者圖書館沒辦法馬上進去查到,一些沒接觸過的基本知識可以問一問,那無傷大雅,可問一次、兩次、...、十幾次都還在問同樣的問題時,會不會煩人?

現在許多人已經在網路上面詢問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消在搜尋框內輸入想問的句子或關鍵字,大多都會跳出答案來。就連這樣的時間與動作都不想花的人,令人髮指。


--

現代人啊...應該不像哆啦A夢裡畫的未來人只剩頭,其他都萎縮快要不見。反而未來應該很有可能只剩嘴和食指還有功能才是吧?


「因為投緣變得緣投。」





這句話用臺語念起來特別有感覺,雖然用國語唸起來一樣聽得懂。





2013-02-21

「社會群體的偏見,造成世人戴上有色眼鏡後,找不到什麼叫做白的那種顏色。」






這其實就是「科舉時代」興起後集體偏見的開始,起源如下!


汪洙
神童詩幾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社會群體的偏見,造成世人戴上有色眼鏡後,找不到什麼叫做白的那種顏色。

三百六十五行,先不提行行出狀元,想想,我們是否缺一不可呢?

醒醒吧,這社會累積的價值框架,是時候該打破些了。




延伸閱讀:
景美女中畢業,在夜市擺攤算低就?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這做字有多種意義。




在我的體會中,這個「做」字,除了運作、動手、執行...之外,還有更深層的「處理」與「經營」之意。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人才有辦法執行和運作的,我年少的時候不懂得這個道理,盡學些做事的方法,不懂得人才是最先要溝通與互動的道理,吃了不少苦頭。空有一身職能,但缺少和相關人事的關係與情感,總偶爾會遇上流程上不順利的問題。

直到出了社會幾年後,才從所有願意無私分享的所有貴人身上,學到要「先做人,再做事」的真正內涵,讓它不再是一句人人都會講的造句。

2013-02-18

「我個人認為,和工作事務相關的車程時間應該計入工作時數」





因為沒有這個車程時間,後面的工作也全都不用做了。

這是做節目和拍影片的時候,和攝影班之間約定俗成的一個不成文規章。合作久了當然也會有類似優惠條款的贈送,例如只算去程不算回程。在這當中我個人認為的邏輯是「沒有去程的這段時間,就不可能有接下來的工作執行的事實。」

所以,要買別人時間來工作,那個去程的車馬費或者班費,要算給人家才是合理的!


---

硬要寫,只要寫得硬了.........

2013-02-17

「當通路花了許多力氣建立起來後,後面沒有可以支援的強力商品群,這個通路的功夫勢必自廢一半。」





品牌、產品之間的連結,這是我一直不斷重覆思考的部份。

產品本身沒有優勢,又如何建立一個有優勢的品牌?

有人會講通路決定一切,但對我來說「通路」本身就是一個產品,它的功能是用來解決「流通」這個問題。

當有人想用通路來建立品牌的當下,如果不好好面對並瞭解即將營造的通路,其背後真正的背景與優缺點,恐怕會面對很大的危機。

過去看到與經歷的經驗,通路的建立絕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做得到的,更特別是自己沒有「除了通路之外的強勢產品」當做基底,很容易會成為空中樓閣。

通路的品牌建立,除了會燒去許多資源與時間外,最重要的成功關鍵應該還是擁有「非通路型的強勢實體商品」這件事,如果自己無法產出、又無法取得相關合作的支援。或許「通路」兩個字應該先退居第二線,否則當通路花了許多力氣建立起來後,後面沒有可以支援的強力商品群,這個通路的功夫勢必自廢一半。

另外一塊就是思考「通路屬性分域」的分野到底應該如何區分與安排其先後順序。

面對一個眼前未明的市場,我寧願多花點時間瞭解市場的價構與輪廓,否則無論談產品定位 (包含通路屬性) 還是談品牌價值的建立,都無法降低隱藏在華麗術語包裝後的諾大風險。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yuming/posts/10151328586146909

2013-02-16

「在一段時日後的回憶與現實對比下,熟識的人們走出了許多不同的世界。」





望著許多老朋友努力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似乎大多人們的時間過得飛快,隨著社會的脈動,經營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瑣事。


「不瞭解前是神話,瞭解以後是笑話。」




人類文明的歷程當中,伴隨著許多神話故事的流傳,至今仍然在各種內容產業中被津津樂道著。

而當人類認識越來越多的真相之後,有些無條件支持傳統資訊與概念的人們,會打著許多令人莞薾的旗幟,試圖和已知的事實對衝,造成更多可愛的故事。

有些事情,在瞭解之前,對我們來說都是個神話;可真正瞭解之後呢,要嘛那件事成了茶餘飯後的笑話、要嘛就是自己覺得以前的自己還真是個笑話。


---

明顯藏了主詞的中文句子,那藏頭的代名詞可以任意置換,實在好玩。

「創意的來源是打開五感認真體會生活,創意的動力是永遠好奇的赤子之心。」





我常在攝影講座裡說一句話:「看不到就拍不到。」

創意的發想與來源對我來說,一樣是沒觀察到就沒機會想到。所以才要睜開眼睛、打開耳朵......用力地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刻。

不斷有著創意的人,應該都是不枉此生的人。



2013-02-15

「背癢?抓自己的難,但要別人抓你的背可簡單多了。」





大多人都有自己先天上的限制,所以有時候幫別人抓抓背、解決問題會比幫自己抓抓背、解決問題來得簡單許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需互助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幾乎個個識字的年代,人們進化出了另外一種文盲,識字而盲文。」




就跟以前學ABC一樣,26個字母每個都認識,可組起來以後什麼都不認得。

沒想到現在竟有人連自己母語都已經墮落到如此窘境。

「行銷與促銷之間,並非互為可逆性的充要條件。」





我不大喜歡中文翻譯過來的「行銷」二字,我比較習慣直接叫它為「市場佈局」。直接、簡單,命中精神內容。

當然極有可能是我一廂情願地透過淺薄知識地如此認為。



2013-02-14

「我會做不代表我喜歡做,我喜歡做的我大多很會做。」





每個能力都需要時間和毅力的培養與鍛鍊。

有時候多學會一些,只是為了讓自己喜歡做的事務能夠增加效率或加快速度,並不代表那些一樣是自己原本就喜愛做的事情。

2013-02-10

「這個速食的時代,少了那麼些溫柔,更缺了那麼點同理心。」





「天涯若比鄰」,因為科技的發展,讓全世界的通訊天涯咫尺。

表面上看起來人與人的「時間距離」透過科技給拉近了,但心與心的距離卻空前的遠。

在這個什麼都求快的速食社會裡,少了那麼些對彼此的溫柔與婉約,更缺了那麼些該有的同理心。

再多的知識與能力,也換不會一個簡單的「同理心」。

---

特別在這華人重要的日子裡,想要提醒大家,還有許多人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著,我們才有辦法享受現在無憂無慮、有求必應的生活。我們以前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工作,更能體會春節無法回家的心情。

我們在這個速食時代裡,更應該找回一些溫暖的同理心,一起為這些在年節間讓我們能夠事事順利的無名英雄們,打從心底給他們一個由衷的祝福與掌聲吧。

「文化的來源是文明,文明的主體是人,人在不同宇宙下的生活文明模式造成了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如果將「文明」這兩個字從人類身上移除,仍然會有文化的存在,只是不會有「文明」進展中的文字記錄與語言流傳這些故事與內容。就像人類以外的物種,依然有牠們的社群與文化發展,只是不像人類能夠用文字與語言溝通,效率 (註:人類自我定義在自己生活場域中的效率) 不像人類這麼好罷了。

而這些「文明進展」下產生的「文化」,至今仍然不斷變化當中,並非過去的人事物才會成為文化,且過去的人們也大多沒想要集合成共同的文化,那些只是共同的生活模式與相同的生活需求所組成的「人類生活痕跡」。

至今人類的歷史仍然在發展中,沒道理在現在的時空,為了生活的理由下不能改變、並要遵守過去的傳統流程,那些傳統也是經年累月累積出來的共識與生活形態,其理由並不像現代人一味地盲從著傳統,而是這些傳統在當年是有很強大的共識與原因,才會流傳至今。

2013-02-09

「在這樣一個人類史上人口最多,資源分配最少的年代下,還有什麼領域是可以像過去什麼都在發展的時代那樣發展與營運?」




我這兩三年一直在思考,思考很多問題,

未開發地區、開發中地區、一直到已開發地區,其實是有個脈絡可循的。

在國外的脈絡之下可以做為我們發展的借鏡,但往往因為文化民情與地理資源...等等的狀態不同,總是會有一些在地化的差異性。

在我們這個已經發展到什麼該發現的都已經發現,什麼該發明的原創發明也都已經大多發明完了,還有什麼該建立的商業模式和營利模式也大多已經建立。另外一個現象是資源大多已經集中在經年累月位於常態優勢的領域中的人士、團體或企業當中。

在這樣一個人類史上人口最多,資源分配最少的年代下,還有什麼領域是可以像過去什麼都在發展的時代那樣發展與營運?真的只能將已開發地區的經驗再拿到開發中與未開發地區應用嗎?

實在還有好多知識和領域得學習,才有辦法慢慢理出一些頭緒;也有好多要實做的經驗要學習。再這樣想下去,就會覺得人生.......實在好短啊。
 
 
 

2013-02-08

在此祝大家「新春打探吉」




打探吉,大賺錢的閩南語諧音。

本身組合起來也有另外一個「只要出來打探打探,就會遇到吉祥事」的字面寓意。

「內容,轉貼別人容易,自己產生較難。」





這不用多解釋了吧?

「我對自己沒那麼嚴格了,相對地,我對別人也同樣沒那麼嚴格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生,該豁達些,不就此生在世走一遭,何處惹塵埃?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果實,等著識貨人們大口大口地朵頤。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種子,等著刮起陣風飄呀飄呀地遠行。」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果實,等著識貨人們大口大口地朵頤。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種子,等著刮起陣風飄呀飄呀地遠行。



---


可以升級了,換練其他更多理想中的能力值。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覺得自己還是匹野馬,從來沒有被馴服過。」





只跑想跑的方向,做想做的事。任性而行、恣意而為。

「規劃,本來就是實務經驗的邏輯整理與推演。沒有邏輯哪能規劃得出好內容?」





連經線都拉不起來的編織品,別想織成衣服。

2013-02-07

「雖潛力無窮,但時間有限。」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就算潛力再怎樣無窮,時間不夠就是不夠,很多事務是沒有辦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而且同時要得到完美無缺的成果。

「強弱是相對的,但如果讓它變成絕對的時候,這應該不是別人的錯。」





自助天助,要別人扶起跌倒的自己,咱們也得出點力才好起身吧?

「弱者不見得都是需要強者保護與協助,更特別是從來不曾擁有由弱變強的心態時。」




弱者是相對性的,並非是絕對弱勢。

若從不不積極把握所有變強的時間與機會,這樣就不值得讓其他強者協助和保護,永遠只是期待別人的付出,這種人不值得讓人花精力與時間。

2013-02-05

「搞社群原本就是在玩西瓜偎大邊的現實遊戲。」




社群為什麼大者越大?小者容易被邊緣化?

當所有親朋好友都積極地參與某些社群的時候,我們不想進去做交流都不大可能。這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網路虛擬或是現實實際。

至於要如何讓社群快速成長呢?簡言之,背後一定要有強大的誘因,無論是時間、金錢、美色、或是其他現實中人人期盼的人、事、物甚至是一個理念。

所以當你對著我們說想搞一個社群之前,請先想想,自己能投入多少的資源與時間甚至是犧牲掉原本有的什麼事物?再來好好考慮。現在是社群戰的白熱化戰國時代,已經無法像初期那般,用著賭一賭的心態去營運。

「化外自有高人,城郭多出百姓。」




化外之所以高人出現的機會多,那是因為在那些場域裡,什麼問題都遇得上,而且必需一人或少數幾人就解決那些問題,於是經驗的累積與見視的廣度自然深厚,相較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較強。

城郭之內,物資豐富,百姓各司其職,終其一生只職掌幾件事務,甚至還不曾走出城外見見世面。很自然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相對較弱。

並不是說城郭出不了高人,而化外必無一般百姓。而是面臨的危難與挑戰,在化外蛇瘴之地會多上許多,若非經歷過種種磨難,又如何成為高人呢?


2013-02-03

「看的多,買的少。這是一個讓人捨不得花的年代。」





2012~2013年這段時間,全球的一般性消費陷入消費緊縮的現象裡。

台灣在連續的景氣低迷氣氛下,許多商圈與廠商不斷祭出「殺價」與「特價」的殺手鐧,在這樣長期自砍價格的現況下,消費者不但被養壞了,甚至因為荷包入帳縮水,再便宜的東西都得考慮。如果還沒想到除了打折之外的吸引消費的策略,個人認為,短期內應該很難讓一般性消費市場有爆炸性的成長。

如果想讓經濟感覺上有所改善,多點消費吧,讓錢流在我們之間流動,而別讓它成為一堆死錢。當所有人都不花錢的時候,彼此也都沒有好日子過,屆時就成了明符其實的「窮到只剩下錢」了。

「尺度可以影響人的認知。就像知識上告訴你地球是圓的,人們也琅琅上口,但走在地面上就直覺它是平的。要突破這種謬差的直覺,唯有多多獲取知識與訓練抽象思考,才有機會改變。」




國人科學常識普遍不甚理想,這對我來說,應該要稍微責怪一下科學相關的老師們,到國中之後的理化與高中物理、化學,成天都在教室裡「解題」,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科學對應鮮少提及,於是讓很多人對這些科目產生反感與害怕,最終乾脆放棄。

其實科學的內含,並不是那些可怕的公式與數學,科學的理論與假說,大多都是經由長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歸納而來。 (當然,到完全抽象必需用高等數學語言來描述的那種物理我們先不談。) 所以其實在我們課本上的一切,事實上只要多多觀察,很容易就找得到生活中能夠對應的部份。

可惜老師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完全「考試」導向,真正能夠走出這框架的比例少之又少,大多還是落在教學生如何解題上,這點是我認為科學教育在短期內無法做出大幅改變的重點之一 。


---

想學科學?先善用自己的感覺,用眼睛仔細看、用鼻子聞一聞、用耳朵細細聽、用皮膚去感覺、用各種感官感受這個大千世界,如此後會發現,原來這科學就是用來協助我們瞭解這世界運轉的一些規則。就像我物理不是最拿手的科目,但我大學志願還是清一色填物理一樣,「萬物的道理」對貪心的我來說,真的是再好學習不過的一門科目了。

當然我在學習那些數學語言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但這是物理後續的麻煩事,一般人並不需要被這些數學語言給框住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理想之一,會是推廣科學知識生活化。

2013-02-02

「當我們用手指著別人戲謔著井底之蛙時,我們何嘗不也只是待在比較大的一口井裡?」




螳螂補蟬的疊意加乘上井底之蛙的寓意,交融之後會有種很奇妙的逗趣感。

當我們用手指著別人戲謔著井底之蛙時,我們何嘗不也只是待在比較大的一口井裡?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山還有一山高

「我只有一個人、一個腦袋、一雙手、一對腳,當我提供腦子與想法後,還要我自己去做,那就沒有合作的必要性了。」




這年頭的人們到底是有多貪婪、多無理、多惡質?

什麼叫合作?請搞清楚...


「台灣的經濟奇蹟多半因為是以製造業的興起而達成的,但台灣的經濟停滯也多半是因為製造業的思維而造成的。製造業真是台灣的蕭何。」




Good Job!.......(這真的是雙關語)

台灣的經濟奇蹟多半因為是以製造業的興起而達成的,但台灣的經濟停滯也多半是因為製造業的思維而造成的。製造業真是台灣的蕭何。

製造業當中,大部份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就是他們全力投入生產的時間,所以打卡上班、打卡下班,很簡單地可以控管他們是否有努力生產。但這也只是理想化的狀 態,人們在工廠裡生產,八小時能達到的量,真的如老闆所想那麼好嗎?事實上不然,那是因為有人聰明、有人駑鈍;有人勤快、有人懶散,這樣情況下所平均出來 的生產效能。久而久之,製造業的思維就停在「員工要準時上下班,一週工作足夠時數,才能有最好的工作績效。」,也將這樣的思維,套用在其他非製造業的工作崗位上。

我們的製造業當中,泰半以代工為主,也就是有單才有生產,沒單就不開生產線,在這樣的現實情況當中,在西元二零年代的金融風暴吹向全球各地時,我們出現了 一個叫無薪假的玩意兒,那就是因為老闆不需要員工待在「生產線」上吸企業的錢,起因是因為沒有「製造」的工作可以做。於是,製造業中的無薪價,成了必然之 惡。

回過頭來,製造業本身真的需要一週五日的上班時數嗎?特別是在生產自動化之後,人力表面上的精簡似乎省了更多成本,讓產品的單價降低,但這群人的工作量並 沒有因為生產自動化之後而降低,反而是需要去承接那些砍掉人力所留下一些無法自動化的流程與工作。只看利潤與製造,不看員工的負荷能力,如此地惡性循環下 去,直到今天所形塑成的大環境樣貌。

如果員工工作四天就能達到想要的、合理的績效,為什麼要浪費他們的時間與快樂來滿足老闆的虛榮呢?一週少上一天班,其實省下來的開銷還不少,而且擁有快樂員工的機會會大增,而且應該會成為這個公司的優勢,讓更多有效率的人才往這裡投入。

因為出版社是在內容產業當中,內容的產製原本就不是一件可以用效率和工作時數完全代換的一個模式,也才有辦法一周上班四天。我倒是很好奇,如果以製造業的 現況來看,這一周四天的工作樣貌,應該會增加製造相關的人事成本,所以是否無法跟上這樣子的腳步?或是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相關閱讀
出版社老闆一周只讓員工上四天班的秘密

2013-02-01

「歡迎每周同一時間觀賞:『候工真煩傳。』」





待辦事項永遠追著你的人生跑,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其他方面。

這種「候工真煩傳」,就看每個人的耐煩程度了。

有些人會從「候工」裡叛逃,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

---

後宮嬛傳》能夠紅那麼久,應該就是把人性演得太真、太現實了,讓所有人能夠輕易把裡面的角色套到自己生活當中。你看看哪個角色最紅的,要嘛就是大家都希望變成他,要嘛就是所有人都恨他恨得牙癢癢的。

孫叔叔、孫越,當初演出大盜李斯科的時候,一炮而紅,起因不是人人愛他,而是孫越演得太好,結果大家直接當他是李斯科,走在路上人人喊打。

2013-01-31

「為師,該教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一些表列式的基礎知識。」





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跟上時代,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那種「老師一定要教得出東西,學生才會學到內容。」這種奇怪的社會共識。老師能夠給出方向,能夠教授自己專業領域裡已經習得的知識,但並非包山包海。

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是「如何解決問題」和「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補充一堆人自認為的「基本知識」,而且還每段時期不大一樣。

被現階段教育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大多都很乖、很聽話,甚至連問題都不會、不懂、不知道怎麼問。只有極少數比較反骨的學生才有機會走出這種「假菁英」式的教育窠臼,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自行找出相關領域的知識。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出了社會之後,如果沒有經過一些事務與事件的磨難後,沒被逼著學會找出解決事情的方法,這一生腦子裡的智識就停滯不前,慢慢地就喪失了眼界、與繼續學習的心。

經過大學教育,甚至是已經經過研究訓練的學生們,理應擁有研究與找出解決問題方案的能力。但事實上,這社會並不這麼理想,不是人人如此。如果有機會領導著這社會前進的這些種子都如此了,那麼一般大眾在茫然的生活氛圍當中,又如何能找到榜樣模仿,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會東西,對我來說從來都不是老師的責任,那是我們自己的責任,老師已經提供了基礎知識與相關參考資料的來源,接下來應該是自己得花時間去瞭解,甚至找出更多相關引據、相關資料,來讓自己的知識版圖得已擴張。

當然老師也沒辦法像大家想像中的那樣輕鬆 (有些是現況),拿著二十年前的知識從未更新,欺負著從未接觸過的就學學生。反而應該好好善用社會與國家給與老師的福利,比其他人多的研究與學習時間,好好跟上時代新知識,再融合簡化教授給自己的學生。

這社會的眼界與眼光之所以越來越淺薄的原因,這是常期上下交相賊的結果,師不師、生不生,家長們自己也不大想負上教學的一些責任,再如此下去,別說競爭力了,可能連最基本的維繫與溝通能力,可能都會在這樣的時代洪流裡,一一被拔除,最後被摒棄在地球村的邊緣之外。


2013-01-30

「不管是成是敗,做,就能有經驗累積。讀再多的兵法書,還不如實際打上一場仗。」




只有下去做,才能知道成事之間的細節與眉角。

「事世變化多端,極度乖離,平常心以待,以不變應萬變。」




一頁書:「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啊。」

就連一頁數這種三天之一的佛性代表都能墮入魔道,還有什麼事情好大驚小怪的呢?

題外話,布袋戲真的是台灣生活文化裡一支非常有味道的表演,它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各家知識與文學,從儒、釋、道,到這三家流傳到世界各地的流變,再加上西方神化與魔物的影響,產生出許許多多的創意。

嗯,忙到很久沒看布袋戲了。除了霹靂之外,應該多支持些其他鄉土野台和傳統小偶改編故事和新創故事的布袋戲。


---

中國字就那麼幾千個,怎麼用都會重覆,乾脆就拿成語和俗語組合出自己想講的感覺,這也算是另外一種文化創意的展現,只是要成為產業,應該沒什麼機會吧。

2013-01-29

「學得皮毛易,習得骨肉難。有樣學樣非常快,但想學得為何如此動作的原因,這就不是短時間可以學習到的。」




跟風是一種不用動腦的輕易行為,就像開車行駛夜間山路,跟著前車尾燈走,是最不用動腦的作為,但這也將未來的風險,全數轉嫁在我們所跟隨的那台車上,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小心駛得萬年船,跟風落得輕鬆之外,我們還是得好好觀察、用用腦袋。

---

我們從上到下有許多政策與方向,都是看到別人有我們就要有。

往往忘了去想:
「為什麼要這樣做?」
「目標在哪裡?」
「目的是什麼?」

在這樣子速食主義當道,資訊洪流淹頂的世代裡,如果再不努力思索,「為何而戰」這議題可能永遠被埋在一堆瑣事之後,永不見天日。

2013-01-28

「我百分之百不贊成『不安全』的核四運轉。那是因為它被搞到不安全,我才不贊成它運轉的!」





為了政治利益讓核四停了又建、建了又停、停了又建、建了又停...
中間倒了多少承包商,新包商如何接軌得上?技術相關能力就算舊有包商擁有,但新的包商的技術是否能夠銜接得上?
我百分之百不贊成「不安全」的核四運轉。那是因為它被搞到不安全,我才不贊成它運轉的!核能的目的除了解決能源問題之外,還有另外一層的國家戰略考量。沒有過去的這些累積,我們別想發展可控的核融核技術了....我看現在也沒人在意這件事了啦!
只要是發電機制,就會有它的風險存在,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
如果是因為危險和相關廢料問題,真的連火力、風力、水力發電廠都該關一關了,因為由其他能源轉換成電力的過程中,會產生大家聞風喪膽的電磁波,會把所有人烤熟、變笨。火力電廠燒煤、燒炭,製造二氧化碳不愛地球,灰燼還很毒!風力發電造價不斐,而且在台灣風向不定的狀態下等於白建。水力發電相對安全了吧?那可不,隨便來個沒水還是洩洪之類的,下游的居民就得提心吊膽的生活了!
再這樣下去,還有路上那些高壓電塔也可以拆一拆了,那繞台灣不知道幾圈,每天產生的電磁波累積個三五年下來也是很可怕的,我們不要這些東西。
---
我們不是應該努力找出解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防堵嗎?
什麼時候我們這個科技島在生活科技上一直開倒車了呢?
民眾沒有知識與學識就算了,就連領航的那群人也沒有常識和知識,這個島不亡才奇怪。
---
我討厭只有在情感上的支持或反對理由,而沒有在其他面象的考慮。
為反而反?為政治利益而反?
人民利益你們放哪兒去了?


我的立場不反核,也並非絕對擁核!我認為反核也不應該是個絕對的態度。

「22K從來不是個偽議題,反而是一個橫跨社會不同階層的複雜問題。」




真要釐清 22K 薪資的這個問題,不應該把什麼全都放進來做撒尿牛丸,那只會彈來彈去,頂多還很好吃而以。(扯...太遠了)

這要用簡單的話語解釋清楚之前,應該要有很縝密的辯思過程,才有辦法分開論述。並不是簡單罵一罵企業主無良,或是酸一酸新鮮人沒有能力就可以說完的。

那是個社會結構造成的現象,要分析就得分析現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再來才用個案來擴充分析結果與補完。搞不好寫完了以後,我的畢業論文乾脆就交這一篇就好了!(什麼?沒有文創?好吧,我把討論限制在文創產的範圍裡,應該就可以了吧?)


待續......(如果有的話)

2013-01-27

「領導者要有洞悉事務的基本能力,才有辦法與團隊有效溝通,發揮團隊的真正實力。」




領導者雖然說不見得什麼都要「會做」,但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千萬不可沒有,否則在溝通與目標訂定上,必然會出現與現實的落差,進而導致團隊有不同步的問題,嚴重者有可能讓整個團隊潰不成軍。

當開始接任用腦指揮的任務時,吸取更多新知與瞭解新時代工具,就成為一個努力的領導人所必需有所做為的人生功課!

「見識。看見了,也就得開始認識。除非願意欺騙自己視而不見。」




不斷的見識...才能豐富人生

2013-01-25

「現在這種滿而溢,游刃有餘的感覺,可是累積十多年的硬底子功夫來的。」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不要以為看起來很簡單的動作與事務,換個人來做也能做得到,往往就是換了個人,整個流程與連結就完蛋了。

也不要覺得自己所學的是無用的,反而應該找到更多應用與延伸的領域,繼續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成為個 somebody 的。

2013-01-24

「一般亂推廣的行銷APP的規劃與製作,不過又是個.com泡沫化的新起點,並不會因為有了app之後有如神助。」

「不斷地和自我挑戰之前,得先面對和認識那個真實的自我。」



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還有什麼能力去認識別人?

可以介由認識的別人眼中、口中,瞭解自己外顯的一面;但真要瞭解內在的那一面,除了解構自我、誠實面對之外,應該沒有什麼捷徑可達了。

「挖掘深層的自我當中,揚起了不少心靈活動所遺下的塵土。」




單刀直入、毫不掩飾、殘酷直接地面對赤裸裸的精神與靈魂深處,那就像是在時光隧道裡走回頭路,充滿了熟悉但不確定的舊有新事物。

「當全世界一股腦兒地往科技服務走去,我們應該停下腳步,好好認真檢視傳統的脈絡,舊東西不是不好,只是需要新的時代思維加入整理。」

2013-01-16

「無知曾幾何時已經成為一種群眾武力?」




現代社會的亂象之一,就是無知者可以大聲嚷嚷,搶盡版面。進而顛倒是非,倒因為果。

近期消防人員被批判得一無是處時,有誰認真想過,到底是誰把防火巷給塞住?又是誰不相信專業的判斷?又怎麼會有這麼多想縱火亂來的嫌犯?

「速食主義」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就連是非黑白都因為速食資訊而變了樣。我不喜歡這樣的社會,這樣如此無知的群體社會。

我自己將商圈依業態分佈情況,將其分為兩大類:「專一型」商圈與「綜合型」商圈。







我覺得以目前我對台北市商圈的樣態瞭解,可以開始專門寫一個台北商圈誌之類的東西了。

我自己將商圈依業態分佈情況,將其分為兩大類:「專一型」商圈與「綜合型」商圈

專一型商圈,顧名思意就是商品品項較為專一,只是鎖定商品樣態的程度範圍有多小罷了,經典商圈有:「台北相機街」、「新中華影音街」、「八德3C商圈」、「承德二手車商圈」、「文昌家具街」...等等。

綜合型商圈,也就是在商圈內的業態較為豐富,這類商圈大半會是夜市或者常態集市的情況,一些大家較耳熟能詳的商圈有:「西門商圈」、「公館商圈」、「師大商圈」、「沅陵商圈」、「景美商圈」...等等。

這些商圈每一個因為業種的特色、分類與地域環境與資源的不同,也都會呈現出彼此不同於其他商圈的特色。

另外,我自己也將所有商圈再依消費族群的形貌,再劃分為兩大類:「生活消費型」商圈與「規劃消費型」商圈

這兩種商圈的差別,最簡單的分野就是在金額大小和商品品項的生活化需求度上的差異。舉例來說,「台北相機街」就是屬於「規劃消費型」的商圈,因為商品單價高、又並非隨時都有使用需求,因此造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其他商圈不同;另外一例,「西門商圈」就屬於「生活消費型」商圈,這裡的商品樣貌對消費者來說,多半是遊逛性的衝動性消費商品,多半偏向最直接的食、衣與娛樂性消費,這類消費在生活中的需求量遠遠大於其他計劃性消費品,所以消費者造訪與購物的次數,就會遠大於「規劃消費型」商圈





2013-01-14

「其實我不強,強的是那些擁有實力和真心往來的老師與朋友們,因為這些朋友的知識交流,讓我獲得各方好手的經驗與思想。」




人因書而貴,我因為擁有許多第一好手的師長與朋友,讓我在書本之外也能獲得許多已經整理與融合好的保貴知識與經驗。感謝這些好朋友與好師長們。

2013-01-07

「如果那麼簡單,那現在每個人都會飛了。」




用說的比用做的要來得簡單許多,你想說自己比地球還大都行,只是現實是否如此?請捫心自問吧。

2013-01-01

「在我看來,農業裡有機這兩個字,是對環境的友善、對自己的堅持、和對所有朋友們的關懷。」




家裡的紅龍果採有機方法種植,也才知道有機的苦處和困難。

不瞭解的人們可能以為只是種植方式的改變,頂多是不用藥、不用化肥、...,殊不知整個環境的維護和經營,才是真正耗費時間與精力的地方。如何用天然的方式和原本就有的蟲子對抗,在搞定了土壤和環境之後,還要重新學習用有機耕法時如何和天候賽跑,有好多好多必須透過實做去取得的經驗,那些數據的變化是書本裡、實驗室中無法相比較的。

有機對有些人來說只是兩個字,有些人認為是「吃的健康」的前哨。

在我看來,有機這兩個字,是對環境的友善、對自己的堅持、和對所有朋友們的關懷。如果有機會遇見堅持有機的農友們,記得給他一個最燦爛的微笑,他們賣出來的無毒有機農產品,每一個都浸滴過汗水、每一個都磨過手皮、每一個的成長的過程背後都擁有最悉心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