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8

「一群販賣恐懼的人,加上一群不動腦的人。自成一套欺世盜名的生態系,自欺且欺人。」





而且沒有人想負擔什麼責任……

「技術能力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累積的。」






所有技術能力,都需要花下時間、經過實做去不斷地累積經驗後,才有機會成熟和被應用。

最近核能的議題水溫升高,我覺得是好現象,但媒體的角色似乎太過於膚淺,讓國人誤以為核能只有死路一條。

殊不之國際上已經有不少國家正在努力發展「可控核融核」技術,意圖取得更棒的能源來源。



有興趣瞭解詳細內容與相關發展的朋友,可以尋找以下關鍵字:

ITER、可控核融合、可控核聚變



延伸閱讀



導讀大意:消息指出,日本將花費6000億日元,於2016年完成第一座「實驗用可控核融核反應爐」。

就是因為不要再有第二個福島事件,人家的核能升級腳步變快了。

感覺就是一樣菜不夠吃的狀況下,日本人已經跑去種菜,我們還在那裡吵著沒菜吃,然後還大打出手。


https://www.facebook.com/imagelephant/posts/10151120359922465

這篇要仔細挑掉一些情緒性的字眼,還有下方有回應提出很重要的資訊和新聞內容,這不能錯過。

將那篇完整收錄過來

C.c. Wang 先撇開些技術問題(例如:如何確認台電生給各界的資料沒有造假)不論,柯導的某些質疑已經都有公開答案:

1)台電的核電發電成本為何是每度是0.69 元台幣?
這是因為三個核電廠的攤提折舊比國的國家都低,建造成本幾乎已經全部攤提完畢(按:核一廠預計2018 除役、核二廠預計2021 除役、核三廠預計2024 除役)

2) 日本在福島核事故後,電費沒漲價嗎?至少有一個反例:依據2012 年7 月19 日NowNews(東森)的報導指出,日本政府決定,通過東京電力公司申請電費調漲,家庭用戶電費漲幅8.47%,(2012 年)9 月起,每戶電費將平均漲360 日圓(約台幣137 元),企業用戶電費漲幅為14%。


懶得找關鍵字學新知的,以下是幫你選好的閱讀內容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可控核聚变_百度百科

核融合能全球發展計畫.PDF

能源核電與輻射 - 清大開放式課程

核融合 |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



相關網站

ITER - the way to new energy

ITER縮寫的原意其實是「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在這個網站的標題將縮寫的精神改成 the way to new energy,我個人覺得轉換地非常漂亮。



相關影片


 辯論:這個世界需要核能嗎?(中英雙字幕)





----

最近擁核、反核的聲浪不斷,只因核四建造過程確實有安全上的顧慮。我個人反對「建造不安全的核四」,但不代表我無條件地在情感上反核或擁核。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群體性的貪小便宜心態,足以誤國。」






這也算是另外一種台灣經濟奇蹟....

「無論包裝如何精美,內容空的就是空的,時候到了就會被識破,經不起考驗。」





體會越來越深....

「那是一種失意混著失落,帶著失魂落魄的失望感覺。」






2013-02-27

「上映中的電影技術不會是最新的。」





一部電影的製作與拍攝,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所用的技術都不會是在放映當下最新的技術,當觀眾在電影院裡驚訝著「3D」、「motion capture」、...等應用的成果時,應該都沒想到這個是兩、三年前的技術製作的。身為影像相關製作團隊的一員,更應該追上世界的視野,就算短期內沒有足夠的資金與資源達到那樣的效果與境界,至少我們知道有那個可能與方向,在不久的未來將它實現成真。

很多內容和效果不是我們做不出來,而是我們相關領域的國人大部份自己接觸太少。有時候停下來去看看世界,比自己埋頭苦幹來得重要。



2013-02-26

「宅心仁厚之於宅心人厚,一字之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宅心人厚,乃二十一世紀台灣鄉民 (網民) 的普遍現象?

「行銷最基本的武器,該回到商品本身的內涵與能力。」





有時候我會突然想起以前很愛講的話,在米語錄這個網誌小園地還沒開始發想之前的話。

這些話我都叫它們為「老話一句」們。


---


行銷的過程當中,有一個過程是讓商品穿上美麗的衣裳、化上漂亮的妝。

但也是這個過程讓許多人錯以為「商品的本質」並不重要。




「節奏感不好的人玩節奏,連趕拍的機會都沒有。」






在公開挑戰快板之前,請先穩穩地練好慢三到五倍的基本單音連結吧!更別貪心地想馬上變奏!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不是說假的。


音樂三要素「節奏」、「旋律」、「和聲」,節奏不對,後面兩個再行也不行了。

基本功,練起來苦悶無味?可沒有這些基本,哪來後面的行雲流水?



2013-02-25

「破框思考有兩種,一種是知道破框後全局的思維,另一種是不知破框後樣貌的探險精神。」





博覽百態、觸類旁通,是破自己知識框必備良藥。

赤子之心、好奇探索,是破社會化舊有傳統框架必需配件。


人們在自己的歷史痕跡上不斷地疊床架屋,有許多既有框架已不適合即將迎來的時空,此時若墨守成規,不思破框,未來危矣。

「人民和政府上下欺瞞,只願意在意識形態上喊爽的,只會樂一時、哀一世。」





無論是教育、能源、經濟、甚至是就業議題,我看到了上下交相賊的現況。

政府官員沒有能力做出通盤性視野的政策,政黨只想為自身利益發聲,人民只愛耍嘴皮、愛表面上的自由....。全部都不想瞭解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從不思考如何針對重點問題找出解決方案。

只會吵!吵!吵!

吵夠了沒?向左走、向右走,全都可以走,首先要面對的應該是轉了彎走下去之後,該如何解決路上的那些已知路障吧?

只在「我喜歡、我討厭」這種議題上一直吵鬧、一直爭執,事情永遠沒完沒了!





這個看起來多元的假多元社會,真的越來越令人灰心了..........



---

雖然「鼓勵移動」的想法似乎很好,如果政府的錢是想要這樣花的,還不如直接拿來給人民分一分,反正本來就一點效用也沒有。就算減低部份人出外租屋還是車資的負擔。但這半年到一年的補貼,就長期來說根本沒有什麼用,重點是:「一年以後怎麼辦?」,又是只做半套的想法,只想治標不想治本。

拿國庫的錢,去補貼這些「移動競爭力」,實在是本末倒置。政策花錢不是這樣花的吧?要鼓勵,為什麼不從更全面性的思維下手?

例如,為鼓勵移動爭取就業的社會新鮮人,讓他在前面工作的一、二或三年的所得稅能夠獲得減免。如此首先解決國庫馬上需要支出的現金空洞,再者也能讓原本就不可能有的所得稅收益、直接轉化為實質就業率。

政府的官員們想這些政策如果還是這樣子一廂情願,胡思亂想,只想亂花國庫!這國家的國庫就算金山銀山也會被花倒的!


延伸閱讀

促進移動就業 將補貼房租 | 財經焦點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2013-02-24

「實做,是個破除人類受知識框架而自我設限的方法之一。」





熱水凍結成冰快,還是冷水凍結成冰快?

相信學越多「書本上」物理的人,越會說是冷水。

實驗下的事實證明,是熱水較冷水結凍快!

以下連結是庶民科學人,打破學院派的思維,讓英國皇家學院為了他成立了一個「Erasto Mpemba 獎」的故事。



騰龍說事:熱水凍結快於冷水?!


關鍵字:「姆潘巴現象」(Mpemba effect)

2013-02-22

「不是加個『請問』,那些問題就會變得有禮貌和不懶惰。」






現代人大多被寵壞,已經快要到ABC下一個是什麼字、1+2等於多少都開始要問別人了。

如果問的人是三歲小孩還是十歲兒童,那還情有可原。但問的人已經滿十八歲、甚至是已經出社會的二三十歲以上的,那真的會令人打從心裡有種氣忿不耐與無奈的感覺。

很多事情,以前要查書,可以說沒有書、或者圖書館沒辦法馬上進去查到,一些沒接觸過的基本知識可以問一問,那無傷大雅,可問一次、兩次、...、十幾次都還在問同樣的問題時,會不會煩人?

現在許多人已經在網路上面詢問問題,而這些問題只消在搜尋框內輸入想問的句子或關鍵字,大多都會跳出答案來。就連這樣的時間與動作都不想花的人,令人髮指。


--

現代人啊...應該不像哆啦A夢裡畫的未來人只剩頭,其他都萎縮快要不見。反而未來應該很有可能只剩嘴和食指還有功能才是吧?


「因為投緣變得緣投。」





這句話用臺語念起來特別有感覺,雖然用國語唸起來一樣聽得懂。





2013-02-21

「社會群體的偏見,造成世人戴上有色眼鏡後,找不到什麼叫做白的那種顏色。」






這其實就是「科舉時代」興起後集體偏見的開始,起源如下!


汪洙
神童詩幾首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





社會群體的偏見,造成世人戴上有色眼鏡後,找不到什麼叫做白的那種顏色。

三百六十五行,先不提行行出狀元,想想,我們是否缺一不可呢?

醒醒吧,這社會累積的價值框架,是時候該打破些了。




延伸閱讀:
景美女中畢業,在夜市擺攤算低就?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這做字有多種意義。




在我的體會中,這個「做」字,除了運作、動手、執行...之外,還有更深層的「處理」與「經營」之意。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人才有辦法執行和運作的,我年少的時候不懂得這個道理,盡學些做事的方法,不懂得人才是最先要溝通與互動的道理,吃了不少苦頭。空有一身職能,但缺少和相關人事的關係與情感,總偶爾會遇上流程上不順利的問題。

直到出了社會幾年後,才從所有願意無私分享的所有貴人身上,學到要「先做人,再做事」的真正內涵,讓它不再是一句人人都會講的造句。

2013-02-18

「我個人認為,和工作事務相關的車程時間應該計入工作時數」





因為沒有這個車程時間,後面的工作也全都不用做了。

這是做節目和拍影片的時候,和攝影班之間約定俗成的一個不成文規章。合作久了當然也會有類似優惠條款的贈送,例如只算去程不算回程。在這當中我個人認為的邏輯是「沒有去程的這段時間,就不可能有接下來的工作執行的事實。」

所以,要買別人時間來工作,那個去程的車馬費或者班費,要算給人家才是合理的!


---

硬要寫,只要寫得硬了.........

2013-02-17

「當通路花了許多力氣建立起來後,後面沒有可以支援的強力商品群,這個通路的功夫勢必自廢一半。」





品牌、產品之間的連結,這是我一直不斷重覆思考的部份。

產品本身沒有優勢,又如何建立一個有優勢的品牌?

有人會講通路決定一切,但對我來說「通路」本身就是一個產品,它的功能是用來解決「流通」這個問題。

當有人想用通路來建立品牌的當下,如果不好好面對並瞭解即將營造的通路,其背後真正的背景與優缺點,恐怕會面對很大的危機。

過去看到與經歷的經驗,通路的建立絕不是一、兩年就可以做得到的,更特別是自己沒有「除了通路之外的強勢產品」當做基底,很容易會成為空中樓閣。

通路的品牌建立,除了會燒去許多資源與時間外,最重要的成功關鍵應該還是擁有「非通路型的強勢實體商品」這件事,如果自己無法產出、又無法取得相關合作的支援。或許「通路」兩個字應該先退居第二線,否則當通路花了許多力氣建立起來後,後面沒有可以支援的強力商品群,這個通路的功夫勢必自廢一半。

另外一塊就是思考「通路屬性分域」的分野到底應該如何區分與安排其先後順序。

面對一個眼前未明的市場,我寧願多花點時間瞭解市場的價構與輪廓,否則無論談產品定位 (包含通路屬性) 還是談品牌價值的建立,都無法降低隱藏在華麗術語包裝後的諾大風險。




from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yuming/posts/10151328586146909

2013-02-16

「在一段時日後的回憶與現實對比下,熟識的人們走出了許多不同的世界。」





望著許多老朋友努力在自己的生活當中,似乎大多人們的時間過得飛快,隨著社會的脈動,經營著一代又一代的生活瑣事。


「不瞭解前是神話,瞭解以後是笑話。」




人類文明的歷程當中,伴隨著許多神話故事的流傳,至今仍然在各種內容產業中被津津樂道著。

而當人類認識越來越多的真相之後,有些無條件支持傳統資訊與概念的人們,會打著許多令人莞薾的旗幟,試圖和已知的事實對衝,造成更多可愛的故事。

有些事情,在瞭解之前,對我們來說都是個神話;可真正瞭解之後呢,要嘛那件事成了茶餘飯後的笑話、要嘛就是自己覺得以前的自己還真是個笑話。


---

明顯藏了主詞的中文句子,那藏頭的代名詞可以任意置換,實在好玩。

「創意的來源是打開五感認真體會生活,創意的動力是永遠好奇的赤子之心。」





我常在攝影講座裡說一句話:「看不到就拍不到。」

創意的發想與來源對我來說,一樣是沒觀察到就沒機會想到。所以才要睜開眼睛、打開耳朵......用力地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刻。

不斷有著創意的人,應該都是不枉此生的人。



2013-02-15

「背癢?抓自己的難,但要別人抓你的背可簡單多了。」





大多人都有自己先天上的限制,所以有時候幫別人抓抓背、解決問題會比幫自己抓抓背、解決問題來得簡單許多。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需互助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幾乎個個識字的年代,人們進化出了另外一種文盲,識字而盲文。」




就跟以前學ABC一樣,26個字母每個都認識,可組起來以後什麼都不認得。

沒想到現在竟有人連自己母語都已經墮落到如此窘境。

「行銷與促銷之間,並非互為可逆性的充要條件。」





我不大喜歡中文翻譯過來的「行銷」二字,我比較習慣直接叫它為「市場佈局」。直接、簡單,命中精神內容。

當然極有可能是我一廂情願地透過淺薄知識地如此認為。



2013-02-14

「我會做不代表我喜歡做,我喜歡做的我大多很會做。」





每個能力都需要時間和毅力的培養與鍛鍊。

有時候多學會一些,只是為了讓自己喜歡做的事務能夠增加效率或加快速度,並不代表那些一樣是自己原本就喜愛做的事情。

2013-02-10

「這個速食的時代,少了那麼些溫柔,更缺了那麼點同理心。」





「天涯若比鄰」,因為科技的發展,讓全世界的通訊天涯咫尺。

表面上看起來人與人的「時間距離」透過科技給拉近了,但心與心的距離卻空前的遠。

在這個什麼都求快的速食社會裡,少了那麼些對彼此的溫柔與婉約,更缺了那麼些該有的同理心。

再多的知識與能力,也換不會一個簡單的「同理心」。

---

特別在這華人重要的日子裡,想要提醒大家,還有許多人在他們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著,我們才有辦法享受現在無憂無慮、有求必應的生活。我們以前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工作,更能體會春節無法回家的心情。

我們在這個速食時代裡,更應該找回一些溫暖的同理心,一起為這些在年節間讓我們能夠事事順利的無名英雄們,打從心底給他們一個由衷的祝福與掌聲吧。

「文化的來源是文明,文明的主體是人,人在不同宇宙下的生活文明模式造成了不同文化間的差異。」




如果將「文明」這兩個字從人類身上移除,仍然會有文化的存在,只是不會有「文明」進展中的文字記錄與語言流傳這些故事與內容。就像人類以外的物種,依然有牠們的社群與文化發展,只是不像人類能夠用文字與語言溝通,效率 (註:人類自我定義在自己生活場域中的效率) 不像人類這麼好罷了。

而這些「文明進展」下產生的「文化」,至今仍然不斷變化當中,並非過去的人事物才會成為文化,且過去的人們也大多沒想要集合成共同的文化,那些只是共同的生活模式與相同的生活需求所組成的「人類生活痕跡」。

至今人類的歷史仍然在發展中,沒道理在現在的時空,為了生活的理由下不能改變、並要遵守過去的傳統流程,那些傳統也是經年累月累積出來的共識與生活形態,其理由並不像現代人一味地盲從著傳統,而是這些傳統在當年是有很強大的共識與原因,才會流傳至今。

2013-02-09

「在這樣一個人類史上人口最多,資源分配最少的年代下,還有什麼領域是可以像過去什麼都在發展的時代那樣發展與營運?」




我這兩三年一直在思考,思考很多問題,

未開發地區、開發中地區、一直到已開發地區,其實是有個脈絡可循的。

在國外的脈絡之下可以做為我們發展的借鏡,但往往因為文化民情與地理資源...等等的狀態不同,總是會有一些在地化的差異性。

在我們這個已經發展到什麼該發現的都已經發現,什麼該發明的原創發明也都已經大多發明完了,還有什麼該建立的商業模式和營利模式也大多已經建立。另外一個現象是資源大多已經集中在經年累月位於常態優勢的領域中的人士、團體或企業當中。

在這樣一個人類史上人口最多,資源分配最少的年代下,還有什麼領域是可以像過去什麼都在發展的時代那樣發展與營運?真的只能將已開發地區的經驗再拿到開發中與未開發地區應用嗎?

實在還有好多知識和領域得學習,才有辦法慢慢理出一些頭緒;也有好多要實做的經驗要學習。再這樣想下去,就會覺得人生.......實在好短啊。
 
 
 

2013-02-08

在此祝大家「新春打探吉」




打探吉,大賺錢的閩南語諧音。

本身組合起來也有另外一個「只要出來打探打探,就會遇到吉祥事」的字面寓意。

「內容,轉貼別人容易,自己產生較難。」





這不用多解釋了吧?

「我對自己沒那麼嚴格了,相對地,我對別人也同樣沒那麼嚴格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生,該豁達些,不就此生在世走一遭,何處惹塵埃?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果實,等著識貨人們大口大口地朵頤。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種子,等著刮起陣風飄呀飄呀地遠行。」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果實,等著識貨人們大口大口地朵頤。
熟了,我是顆成熟的種子,等著刮起陣風飄呀飄呀地遠行。



---


可以升級了,換練其他更多理想中的能力值。

「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覺得自己還是匹野馬,從來沒有被馴服過。」





只跑想跑的方向,做想做的事。任性而行、恣意而為。

「規劃,本來就是實務經驗的邏輯整理與推演。沒有邏輯哪能規劃得出好內容?」





連經線都拉不起來的編織品,別想織成衣服。

2013-02-07

「雖潛力無窮,但時間有限。」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就算潛力再怎樣無窮,時間不夠就是不夠,很多事務是沒有辦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而且同時要得到完美無缺的成果。

「強弱是相對的,但如果讓它變成絕對的時候,這應該不是別人的錯。」





自助天助,要別人扶起跌倒的自己,咱們也得出點力才好起身吧?

「弱者不見得都是需要強者保護與協助,更特別是從來不曾擁有由弱變強的心態時。」




弱者是相對性的,並非是絕對弱勢。

若從不不積極把握所有變強的時間與機會,這樣就不值得讓其他強者協助和保護,永遠只是期待別人的付出,這種人不值得讓人花精力與時間。

2013-02-05

「搞社群原本就是在玩西瓜偎大邊的現實遊戲。」




社群為什麼大者越大?小者容易被邊緣化?

當所有親朋好友都積極地參與某些社群的時候,我們不想進去做交流都不大可能。這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網路虛擬或是現實實際。

至於要如何讓社群快速成長呢?簡言之,背後一定要有強大的誘因,無論是時間、金錢、美色、或是其他現實中人人期盼的人、事、物甚至是一個理念。

所以當你對著我們說想搞一個社群之前,請先想想,自己能投入多少的資源與時間甚至是犧牲掉原本有的什麼事物?再來好好考慮。現在是社群戰的白熱化戰國時代,已經無法像初期那般,用著賭一賭的心態去營運。

「化外自有高人,城郭多出百姓。」




化外之所以高人出現的機會多,那是因為在那些場域裡,什麼問題都遇得上,而且必需一人或少數幾人就解決那些問題,於是經驗的累積與見視的廣度自然深厚,相較起來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較強。

城郭之內,物資豐富,百姓各司其職,終其一生只職掌幾件事務,甚至還不曾走出城外見見世面。很自然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相對較弱。

並不是說城郭出不了高人,而化外必無一般百姓。而是面臨的危難與挑戰,在化外蛇瘴之地會多上許多,若非經歷過種種磨難,又如何成為高人呢?


2013-02-03

「看的多,買的少。這是一個讓人捨不得花的年代。」





2012~2013年這段時間,全球的一般性消費陷入消費緊縮的現象裡。

台灣在連續的景氣低迷氣氛下,許多商圈與廠商不斷祭出「殺價」與「特價」的殺手鐧,在這樣長期自砍價格的現況下,消費者不但被養壞了,甚至因為荷包入帳縮水,再便宜的東西都得考慮。如果還沒想到除了打折之外的吸引消費的策略,個人認為,短期內應該很難讓一般性消費市場有爆炸性的成長。

如果想讓經濟感覺上有所改善,多點消費吧,讓錢流在我們之間流動,而別讓它成為一堆死錢。當所有人都不花錢的時候,彼此也都沒有好日子過,屆時就成了明符其實的「窮到只剩下錢」了。

「尺度可以影響人的認知。就像知識上告訴你地球是圓的,人們也琅琅上口,但走在地面上就直覺它是平的。要突破這種謬差的直覺,唯有多多獲取知識與訓練抽象思考,才有機會改變。」




國人科學常識普遍不甚理想,這對我來說,應該要稍微責怪一下科學相關的老師們,到國中之後的理化與高中物理、化學,成天都在教室裡「解題」,學生對於生活中的科學對應鮮少提及,於是讓很多人對這些科目產生反感與害怕,最終乾脆放棄。

其實科學的內含,並不是那些可怕的公式與數學,科學的理論與假說,大多都是經由長期對生活現象的觀察歸納而來。 (當然,到完全抽象必需用高等數學語言來描述的那種物理我們先不談。) 所以其實在我們課本上的一切,事實上只要多多觀察,很容易就找得到生活中能夠對應的部份。

可惜老師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完全「考試」導向,真正能夠走出這框架的比例少之又少,大多還是落在教學生如何解題上,這點是我認為科學教育在短期內無法做出大幅改變的重點之一 。


---

想學科學?先善用自己的感覺,用眼睛仔細看、用鼻子聞一聞、用耳朵細細聽、用皮膚去感覺、用各種感官感受這個大千世界,如此後會發現,原來這科學就是用來協助我們瞭解這世界運轉的一些規則。就像我物理不是最拿手的科目,但我大學志願還是清一色填物理一樣,「萬物的道理」對貪心的我來說,真的是再好學習不過的一門科目了。

當然我在學習那些數學語言的時候,吃了不少苦頭,但這是物理後續的麻煩事,一般人並不需要被這些數學語言給框住呀!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理想之一,會是推廣科學知識生活化。

2013-02-02

「當我們用手指著別人戲謔著井底之蛙時,我們何嘗不也只是待在比較大的一口井裡?」




螳螂補蟬的疊意加乘上井底之蛙的寓意,交融之後會有種很奇妙的逗趣感。

當我們用手指著別人戲謔著井底之蛙時,我們何嘗不也只是待在比較大的一口井裡?


---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山還有一山高

「我只有一個人、一個腦袋、一雙手、一對腳,當我提供腦子與想法後,還要我自己去做,那就沒有合作的必要性了。」




這年頭的人們到底是有多貪婪、多無理、多惡質?

什麼叫合作?請搞清楚...


「台灣的經濟奇蹟多半因為是以製造業的興起而達成的,但台灣的經濟停滯也多半是因為製造業的思維而造成的。製造業真是台灣的蕭何。」




Good Job!.......(這真的是雙關語)

台灣的經濟奇蹟多半因為是以製造業的興起而達成的,但台灣的經濟停滯也多半是因為製造業的思維而造成的。製造業真是台灣的蕭何。

製造業當中,大部份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就是他們全力投入生產的時間,所以打卡上班、打卡下班,很簡單地可以控管他們是否有努力生產。但這也只是理想化的狀 態,人們在工廠裡生產,八小時能達到的量,真的如老闆所想那麼好嗎?事實上不然,那是因為有人聰明、有人駑鈍;有人勤快、有人懶散,這樣情況下所平均出來 的生產效能。久而久之,製造業的思維就停在「員工要準時上下班,一週工作足夠時數,才能有最好的工作績效。」,也將這樣的思維,套用在其他非製造業的工作崗位上。

我們的製造業當中,泰半以代工為主,也就是有單才有生產,沒單就不開生產線,在這樣的現實情況當中,在西元二零年代的金融風暴吹向全球各地時,我們出現了 一個叫無薪假的玩意兒,那就是因為老闆不需要員工待在「生產線」上吸企業的錢,起因是因為沒有「製造」的工作可以做。於是,製造業中的無薪價,成了必然之 惡。

回過頭來,製造業本身真的需要一週五日的上班時數嗎?特別是在生產自動化之後,人力表面上的精簡似乎省了更多成本,讓產品的單價降低,但這群人的工作量並 沒有因為生產自動化之後而降低,反而是需要去承接那些砍掉人力所留下一些無法自動化的流程與工作。只看利潤與製造,不看員工的負荷能力,如此地惡性循環下 去,直到今天所形塑成的大環境樣貌。

如果員工工作四天就能達到想要的、合理的績效,為什麼要浪費他們的時間與快樂來滿足老闆的虛榮呢?一週少上一天班,其實省下來的開銷還不少,而且擁有快樂員工的機會會大增,而且應該會成為這個公司的優勢,讓更多有效率的人才往這裡投入。

因為出版社是在內容產業當中,內容的產製原本就不是一件可以用效率和工作時數完全代換的一個模式,也才有辦法一周上班四天。我倒是很好奇,如果以製造業的 現況來看,這一周四天的工作樣貌,應該會增加製造相關的人事成本,所以是否無法跟上這樣子的腳步?或是有其他的可能性呢?



相關閱讀
出版社老闆一周只讓員工上四天班的秘密

2013-02-01

「歡迎每周同一時間觀賞:『候工真煩傳。』」





待辦事項永遠追著你的人生跑,無論是工作、家庭還是其他方面。

這種「候工真煩傳」,就看每個人的耐煩程度了。

有些人會從「候工」裡叛逃,真的不是沒有原因的。

---

後宮嬛傳》能夠紅那麼久,應該就是把人性演得太真、太現實了,讓所有人能夠輕易把裡面的角色套到自己生活當中。你看看哪個角色最紅的,要嘛就是大家都希望變成他,要嘛就是所有人都恨他恨得牙癢癢的。

孫叔叔、孫越,當初演出大盜李斯科的時候,一炮而紅,起因不是人人愛他,而是孫越演得太好,結果大家直接當他是李斯科,走在路上人人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