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空想而不列表出來的事物,等於沒想過。」




沒有將想到的人事時地物列出,則永遠有 best list,在沒有詳列前,一切內容都不算數。

只因

  1. 無法與他人確切溝通。
  2. 未寫下列表,未來會忘記重點。
  3. 資源清單可以協助檢視思考務不務實。


人事時地物
權利vs義務
擁有vs想要

以上統整後,會成為可行與不可行清單。





2014-06-16

「批判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希望每個人能夠拿批判別人的標準,來批判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標準。」





我只想說,批判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

但是我真的希望每個人能夠拿批判別人的標準,來批判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標準。

有見解、有看法、有立場都是好事,但是我還是覺得這些都是必需反思、內省與自覺的。




2014-06-12

「 一樣都是兩萬元的物品,成為商品後,個個甜蜜點高低皆不同。」




一支兩萬元的手機,二話不說就覺得該下手;一台兩萬元的相機,想了半年還沒入手;一台兩萬元的冷氣,等了一年還沒有貨;一台兩萬元的腳踏車,騎了三年沒看你皺過眉頭....


這就是「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混合式關係。

一樣都是兩萬元的物品,成為商品後,個個甜蜜點高低皆不同。

「只要對這類要脅一次的妥協,就證明這種要脅手段是可以不斷被複製使用。」




從小經歷過許多次「別人的黑函事件」,我就建立了一個信念,既然是黑函,無論內容是否可信,做的人自己不敢背書,為什麼收到的人要變相幫他背書?這時候我個人認為,就連查證的事都不用浪費時間去做。

「一次黑函就能造成大動員。」那麼以後所有人只要寫黑函就可以了,這世界還有誰願意負責自己說出來的話?整個世界已經夠虛偽了,然後還要繼續這樣偽善下去?

無論最終目的是否良善,有些行為對團體營運者不能妥協最大的原因是:「只要對這類要脅一次的妥協,就證明這種要脅手段是可以不斷被複製使用。」

謠言止於智者,這社會要繼續理盲、仇富、反智,就繼續下去吧。我們就看看這因果關係鏈,哪一天會回到你們自己身上。




2014-06-07

「開會與對話時,我會不厭其煩地詢問名詞、形容詞還有動作的真正意義。」





對話時,我會不厭其煩地詢問名詞、形容詞還有動作的真正意義。

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一定都會有落差,你的紅色和我的紅色一定不一樣,你覺得很正和我覺得很正保證不相同,說到狗你現在想的和我想的也不見得是同樣品種、體型和大小,提到爬山你和我想爬的高度一定不同,講到細節你深入的程度和我在意的程度也不一樣...。還有更多、更多的溝通內容可以被表列出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很煩,什麼事都要很直接的問「請問你那OOO的定義是什麼,請講清楚。」,但我並沒有要挑戰的意思,我只希望不要溝通了半天,然後彼此誤解最基本的內容,最後當然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彼此想要的。

【溝通】,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許多視覺化和有實體的溝通內容很容易取得共識,但在會議或著重點溝通的時候,許多人並沒有拿出「例子」來做最基本的「基調定義」,才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溝通結果。

以最前面我提到的「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一定都會有落差,你的紅色和我的紅色一定不一樣。」這句話來說,你現在想的紅色是大紅?暗紅?火紅?淺紅?粉紅?......有各式各樣的名詞和形容詞,但是再怎樣形容,都不比拿色票、或者是一張擁有該紅色的圖片來得更直接地溝通。試想,光一個簡單的顏色溝通起來都那麼不簡單了,其他更多內容要溝通的時候,如果沒有提出一些範例、或者找到基礎標準來做為溝通的橋樑,那怎麼可能在溝通完後實際執行時,能夠達到彼此真正認為的那個成果?

溝通良好與溝通不良,一樣都可以達成短期共識,但最容易看出差別的時間點,往往都是成品產出時。A認為的成品樣貌和B認為的成品樣貌,在溝通的時候如果有很多參考元素與基準,那麼產出的成品應該會很接近彼此想像中的樣子;但如果在溝通時根本沒有拿出任何可以參考的內容、也沒訂義下基準,那麼就會看到天天發生在身旁,老闆對著下屬大罵這不是他要的:「不是講過了嗎?」;夥伴之間吵翻天只為了黃色太亮還是太暗:「不是已經跟你講是鵝黃色了嗎?」....相信各位一定能夠舉出更多的實例。


會議與溝通時基本名詞的定義,對各種元件的基本共同認知,那是必需透過實體化的輔具來協助達成共識的。

所以,以後有溝通場合前,如果可以,事前想想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是否有一些不夠明確會被誤解的部份?是否要多帶幾張圖片或者實體物,來讓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更精準?這就是大家得好好思考的地方了。

如果真遇上了臨時性的會議與溝通場合,這時候只好盡力使用現場所有有可能被使用的實際物品,和大部份已經沒有什麼爭議的內容,來讓自己表達得更為精準且完整。這時候,累積的溝通能力與臨機應變能力,就成了最重要的經驗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