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30

「漫無目的,或目的錯誤,訂再多的目標與策略,都是白搭。」







從小就很愛問「目的」為何。而這個問題總能惹惱一些人,帶來不少人的漫罵與攻擊。

但行事與做事的「目的」真的很重要,如果目的不對了,或找不到了,後續相關的目標方向,相關的策略訂定,將會是將個人與團隊帶往一個磨耗時間、消耗精力的一個無盡迴圈。



「那些年少輕狂的嘗試與拼鬥,造就了今日的我們。」







沒拼過,不會知道當下的能力上限,更不會知道有哪些可能的未來性。




2013-03-24

只有到必需「斷尾求生」的時候,才會考慮要死去還是遺下尾巴。







什麼事都責怪一個名為「政府」的虛集合,這也算是人類史上一種空前龐大的集體共識。







「政府」兩字,背後往往可以擴及「地區」、「國家」等有範圍的地域概念。

而這「政府」這被我稱之為「虛集合」的一個不知道實際範圍有多大的單位。從來沒幾個人瞭解當中有多少人員與事務在其中運作,只知道天天都有人在罵,反正有人罵,跟著罵準沒錯!反正罵一罵政府,心情會好一點,還有這麼多同好一起行事,其快無比,其樂無比。


反正「罵就對了」,這就是現代的社會價值共識。





「吳寶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






在社會依然盲目地一面倒時,我還是要提出一些比較不一樣的看法。


*吳寶春為什麼一定要唸 EMBA 呢?*


  已經擁有國際金牌光環,為何還需要 EMBA 的這張證書證明什麼?

  這似乎還是落入台灣社會裡「學歷」才是一切的長久累積而成的怪奇風氣裡,以吳寶春在麵包上的資歷,他早有資格、也已經到過許多 EMBA 的課堂上分享過自己的人生與事業例程,吳寶春已經讓自己成為一個很棒的研究案例,後續有多少研究者願意和他一起研究出一些模式和策略,那不見得要他去唸 EMBA 才可以完成。

  若吳寶春是想透過 EMBA 進修企業管理相關的實務與理論,他也到過政大旁聽過半年,應該很清楚如果要獲得知識,不見得一定得要張那紙證書。

  既然已經有能力站上 EMBA 的講臺上,有機會可以獲得相關知識,為何還需要獲得一張 EMBA 證書的加持證明呢?這是不是依然落入台灣社會集體理盲的一個結果?



*聽過吳寶春而支持他的群眾,有幾成吃過他的麵包?*

  「你聽過吳寶春嗎?」現在問這個問題應該有九成以上的被詢問者都會回答確定的答案「聽過。」 (註:未實際施以問卷調查或口頭訪查,九成為推估,實際數據交由有興趣的研究者驗證。)但接下來的一些問題,將會最直接帶著我們面對「台灣之光」這種名號 似的理盲支持謬誤現象背後真正的潛藏意義。


  你可以試著回答以下問題,然後靜下來想想。

  「聽過吳寶春,但吃過他做的麵包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真心地覺得它好吃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它和坊間其他相似麵包的口感差別很大嗎?」

  「吃過吳寶春的麵包,瞭解它的用料和一般坊間的用料有哪些差別嗎?」




  問題問到這裡告一段落,再問問其他問題。

  「因為成為台灣之光,所以支持吳寶春進修 EMBA 嗎?」

  「只有去唸 EMBA ,吳寶春才能獲得與他的名銜相對等的學歷嗎?」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問題,而隨著社會風氣飄啊飄,是否該靜下心來面對這些比較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在意識形態上的情感打轉?


*吳寶春EMBA事件,再次突顯「防弊重於興利」的社會價值*

  在教育部與各大專院校層層疊的規章當中,經過長久時間的修改後,就是怕有人鑽東鑽西、見縫插針、無孔不入。我們只看弊,未見利。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很多人都認為應該破格讓吳寶春留在台灣吧?但事實並不然。

  就拿吳宗憲為例,他和蕭薔、周杰倫曾在2005年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頒贈『榮譽學士』學位。這是曾經就發生過的事實,而因為這三個人皆為娛樂圈的翹處,社會整體風氣對娛樂圈還是覺得負面大於正面,於是掀起了一陣撻伐。

  這次吳寶春的事件,是否有學校有這意願與能力授與「榮譽學位」,並且在論述上說得過去的?我相信大有這樣學校存在。但在吳寶春唸EMBA的標題躍上平 面媒體後,這一切似乎已不可能發生。整體社會對於「防弊大於興利」的態度,讓整個事件變了質。就連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各界領袖與菁英,似乎都還逃不出這種社 會氛圍所造成的群體盲。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地從新檢視我們多年來疊床架屋般,所堆疊出來的社會共識,是否對我們的未來真的有利?



*吳寶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

  我很欣賞吳寶春不願意破壞社會規章堆疊而成的結構。但若有機會,我會建議他:「專心做麵包,其他的讓專業的來!就像你的麵包不需要每顆都自己動手的完 成時,依然需要其他不同程度與領域的專業進來協助。你想唸的EMBA也是,導入專業的管理與行銷人才,這應該是和你想去唸 EMBA 同等重要的事。」所以「做好你的麵包就好了,其他的交給真正的專業來做,因為你的專業是麵包,而其他人的專業在你所需要的領域裡。」




from 黃玉米 on Facebook





延伸閱讀

政大EMBA,向吳寶春說不! - 2013-03-20 天下雜誌 518期 

吳寶春上學記,原文在這裡 - 2013-03-24 想吃的美寶 王瑞瑤

2013-03-23

「會按快門不代表瞭解布局與光線是怎麼一回事。」






攝影的英文是 Photography,有利用光來刻劃事物的深層意涵。

如果你真的覺得相機很難操作,要弄懂什麼光圈、快門、感光度還有焦段之間的關係實在太難。我會告訴你:「你真的不是在玩攝影,你是在玩相機。」

如果你想玩攝影,有時候不需要高檔的相機,只要眼睛能夠發現所有值得拍攝的光線條件與場景佈局,那麼就一定有辦法可以拍得出想要的照片。

如果一點也不懂「光」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攝影有大半以上的知識、想法與思考內容,你是永遠也想不通的。只能死背,只能套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套的攝影公式。





2013-03-20

「要謝的人實在太多,只好謝天了。要學的事實在太多,只好學壞了。」






『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只好謝天。』陳之藩,謝天。

這種是正向的轉換。


而,要學的事太多,只好學壞。

這種,則是一種耍賴不想負責的態度。


---

這我已經忘了是幾年在演講檯上所說的一段俏皮話,我想在創新相關場域的演講,最近應該還會再找機會拿出來說說嘴吧。




「造了神,人就會去拜。」






人們不瞭解這神的由來,背後的故事,只要有香爐,多半就是拿香跟拜,完全不知道拜拜這個動作的原意。

這是文化創意產業當中一個微妙的現象。當拿已成神話、且舉世皆知的元素來使用時,後續行銷的加乘效應會非常明顯,但流通範圍僅僅會在相信這套神話的人們之間。舉個例,大甲媽祖出的水、還有時鐘、形象護身符...等,對不瞭解文化內容的外國人來說或許會收藏,但對媽祖的信眾來說,是要帶回家供養的,特別是時鐘,有著媽祖形象的時鐘,壞了,你敢丟掉嗎?

這些符碼、符號...所組成的延伸意義,往往才是讓人們不得不產生需求的重點。造了神之後,就可以看見擺放的香爐上,香枝尾越來越多,甚至如果所有應驗,還會有人殺豬公祭上呢!



2013-03-18

「人生是自己的,別人只能幫點忙,沒辦法替代著去過。」







這無法存檔重來的實境遊戲,得很認真下去玩才好玩。

「好好使用你的眼睛,不要當個用著眼的盲人。加強觀察能力,生活中許多的問題自然不成問題。」







看東西是需要訓練的......................這有需要開課嗎?







「當小看別人專業時,即為失去基本判斷能力的前兆。」






你到現在還擁有以下心態,覺得服務處的櫃檯看似輕鬆悠閒嗎?然後覺得你去做一定可以跟他做得一樣好,反正只是在那裡當花瓶嗎?

這時候除了表現出自大的心態外,也已經間接代表著我們不瞭解這行業的專業與技能在哪裡。

.................
我們能夠遇上盛怒的客人破口大罵時,還能發自內心地保持笑容幫他解決問題?

我們能夠在刁蠻的客人提出許多無理的要求時,輕鬆應對,讓相關支援窗口能夠在趕到現場前,先讓現場危機停止嗎?

我們能夠在客人同一個問題問了十幾二十次以上,還很有耐心地指導他解決問題嗎?
....................


那些心理特質與經驗累積所形塑出來的專業服務檯人才,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每項技藝、每種職業、每個動作...,其間隱藏了多少專業實力的累積。

看別人做永遠是最簡單的一件事,出一張嘴也永遠是不花什麼力氣的事。但不代表我們可以在「出一張嘴看別人做」的同時,小看別人所擁有的實力與專業。


無論看起來再怎麼簡單的事務,沒有去實際做過的我們,還是謙遜點好。



「整合能力來自於:人脈、知識及經驗過的實力。」





整合本身就是一門專業中的專業,能整合的攻守範圍代表著相關人脈、腦中知識領域的範圍、當然還有經歷過的大小事件,就是因為這些他人無法經歷與取得的資源,才有辦法培養出整合背後的資源庫。

但擁有這些資源,並不代表能夠順利整合,還需要將擁有的知識融會慣通,才有辦法驅動整個整體戰力,朝向設定的目標前進。

專才的培養可以透過計劃性的逼迫與鼓勵達成,但通才的培養,除了要有先天性的人格異常外,還要有顆無比好奇的心。


----

將力學裡摩擦力的相關分析模組,套用到知識領域與職業領域裡的能力取得分析,不知道有沒有人做過。

2013-03-17

「愛與不愛兩個動詞前後,只消將主詞和受詞換一換,就寫完世界上九成的人類故事。」





我愛你,你愛他,他愛她,她愛我。

如果再加上時間和地點的因素,我想這故事,永遠都寫不完。


人類真是充滿「愛」與「恨」的一個物種。





2013-03-16

「一般員工、一般主管、營運主管和老闆之間,有著微妙但顯著的差別。」





一般員工

每天思考的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工作,如何完成交辦事項。最好能夠在下班前把事情都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


一般主管

一般員工的職位進階,多了些人手和職權可以調動事務,但每天在意的其實和一般員工大同小異,如何讓團隊完成交辦事項。最好能夠在下班前把事情都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



營運主管

一般主管的大邁進,權限可能差沒多少,但會去思索交辦事項是否對公司相關事務有利,給與上級回饋、建議與適宜的事務調動,有些人開始會覺得自己是個小老闆,開始對團隊的流程與效能關心。當然或許他自己會加點班搞定一些流程細節,但也會想法子讓團隊在下班前將交辦事務告一段落,準時打卡離開。但在其中所花的心力,會讓公司的基層更為穩定,也讓團隊更為可靠有效率。


老闆

管東管西,從方向到細節都有可能要想,從流程到事務邏輯無一不放在心裡思考,唯有當建立一個流程思維習慣良好的團隊,才有可能讓心思比較輕鬆,專心開發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切。否則,就算老闆不在辦公室,一樣是在為了自己的事業打拼,無所不用其極的努力著。根本沒有上班打卡的問題,因為他從來沒有下過班。當然對整個系統體係已經建立好的老闆,可能可以超脫這樣的現象邏輯。



2013-03-15

「國際博物館的好處就是可以帶進來自於國外的觀光旅遊財,是地區發展一個很好的吸金利器,只要營運的好,可以為國庫和人民的荷包帶來很大的加持。」





博物館,在我個人的分類裡,分為國際型、在地型、以及夢土型,依影響地區分類。

國際型博物館,影響力達到全球,天天都會有人慕名前來參觀,例如世界五大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The British Museum (1759)、法國巴黎羅浮宮 Louvre (1793)、俄羅斯聖彼德堡隱士館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1863)、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880)、中華民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The Palace Museum (1925)。[記憶所及,文獻待查]

這五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主要展品與吸引人的地方,在我們土地上的故宮,或許我們大多數人沒什麼感覺,但是館藏的翠玉白菜、毛公鼎、肉形石 (屬常態展,也就是天天看得到) 被稱為故宮三寶,只要是喜愛華人文化的外國人,這輩子至少要來上這麼一趟才過癮。

國際博物館的好處就是可以帶進來自於國外的觀光旅遊財,是地區發展一個很好的吸金利器,只要營運的好,可以為國庫和人民的荷包帶來很大的加持。

在地型博物館,影響力不像國際型博物館那麼大,主要是因為館藏、規模與經營者的行銷能力有限,再者就是相關文化的論述較為薄弱、館藏的年紀非重要歷史文物或者共鳴者較少。這類的博物館,大多數是在地的人們有著共同的記憶、共同文化與生活痕跡的認同,為了這些兒時記趣或者重要歷史事件而成立。例如:紅葉少棒紀念館、美濃客家文物館、...。這類型的博物館的消息,只有在文化認同地區被傳遞 (無論是先天條件、或是經營者國際行銷能力不足),所以只能影響到內需市場,南錢北送、西錢東移,造成地區性的經濟流動,但國民整體的經濟基底整體來說是不變的。

而我自己取名的「夢土型」博物館,稱之夢土是為了好聽和為了迎合「地區」這個分類,實質上它應該是沒多少人知道,為了蓋博物館而蓋的這類場館,對地區經濟沒有實質幫助,對地區文化也沒什麼加分,真的是蓋來讓人做夢的。這類型的博物館,或許大家不常注意,但是還實在不少,亂舉例很容易得罪人,彼此心照不宣即可。這類型的博物館,常常成為聞紫館 (蚊子館),聽到了會讓人臉色發紫 (養蚊子的好地方),除了沒人去之外,還會造成環境與治安上的憂慮。不要說為人們帶來一些荷包上的幫助沒做到,還會浪費我們的生活資源。

看完這些分類之後,我們是否在準備規劃一些場館之前,想想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國際型」、「地方型」、「夢土型」,再來搭配適合的經營與行銷規劃。才不會一天到晚浪費資源,去創造出許多充滿夢想、沒有理想、簡直妄想的「夢土館」。



圖文完整版本點此 on my Facebook




2013-03-14

「企劃是寫來執行,不是寫來好看的。」





企劃內容不外乎是將相關的「人、事、時、地、物」安排妥當,將之間的關係確立,組合成為一個能夠被執行的內容。

而最常見的企劃內容,多半是活動企劃,小到「課程」、「講座」、...,大到「記者會」、「演唱會」、「台灣燈會」、....,包山包海、隨處可見。

有創意的活動構想,是非常棒的內容,但必需秤秤自己團隊的斤兩,看看手上握有多少資源 (包含人力、經費與相關連結的人、事、物),才能確定這些創意構想是否能被實踐。往往實務經驗較少的活動規劃者,會將企劃內容規劃得過於龐大之後,才發現沒有資源能夠支撐這樣一個活動內容。其實這樣是很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在規劃一個活動企劃、甚至是其他類型的企劃時,第一個一定要考量到目前能夠掌握住的資源有多少,再來才是看看這些資源的支持下,能夠做出多少內容與創意。否則,寫得再怎麼漂亮,一份無法實際被執行的企劃案內容,有寫比沒寫還糟,因為花了這麼多時間去編寫後,竟然無法執行,這是十分尷尬的一個狀況啊!


之後應該會慢慢分享自己辦了十多年活動當中的一些經驗與淺薄見解,或許能對許多正在傷腦筋活動如何舉辦的人們,有點小小的助益。




「學習是一種態度,勇敢挑戰未知的態度。專業是一種信仰,不斷精進的信仰。」






或許我想要的自我實踐和大家想要的不大一樣。

沒發現,那些未知的領域正在不遠之處招手,那些世界上已知的知識也正在不遠方等著我們獲得。只消多走上那麼幾步路,多轉幾個彎,就能多認識一個知識版圖。這也算是一種知識國度裡的深度探索,一種求知若渴的深度旅行。

2013-03-13

「問問自己扛的是誰的招牌,而且為什麼要扛、要扛多久?」






話講白了就是,當人們放下扛在頭上的招牌 (頭銜、公司名、....很多很多) 之後,就會現出真面目。而這個真面目的價值,是否和原本扛著招牌時相同?這就不是個簡單的計算公式了....


「先搞定流程細節,再動手執行。」





在流程還沒搞定前,團隊做事容易一直繞圈,那些事件無關對錯,但是會讓團隊裡的人們彼此不愉快。

Try run 當然需要,但是整體流程細節的邏輯順序沒有搞好,後續做事就會很難過。

就像一台車如果油路和電路沒有接順,再怎麼樣它也不可能跑得多順利。




2013-03-12

「在某個領域征戰成為一時的王者後,要考慮的是接下來因應現實的策略與經營,並持續不斷地調整面對未來的變化狀況,而非坐在那兒享受太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自古至今似乎極難不去重蹈覆轍。




「學物理,從觀察與弄懂度量衡開始。」





不觀察,就不知道生活中有多少現象發生。

弄懂度量衡,另外一種說法就是「單位」或「物理量」,每一個「物理量」的背後,都有它的基本意義,只要弄清楚,問題就解決一半。


還有,因為學習物理用一般的文字敘述,會花去很大的篇幅,所以「代數」這個數學工具,是必定要學會的。學會代數以後,還要學習「希臘字母」,因為這樣子代數對應到原本命名與意義時才能更有變化性,英文字母26個其實不大夠用啦。

接下來,只要從生活中的現象開始,先不管什麼公式,等瞭解現象本質以後,用思考將現實環境理想化後,再來用代數分析,物理很快就能進入狀況。

當然,如果對更進階的物理學有興趣,歡迎加入物理主修的行列。



「在什麼池子裡,就遇到什麼魚。」






要責怪週圍的人事物之前,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環境走進去?

明明可以有所選擇的。

2013-03-09

「昨天是感動,今天是悲慟,明日就會忘了這群奮戰過的英雄。」





2013 WBC 觀後有感。

這群職棒英雄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現,可以讓我們看見他們「已經有的」以及「還需要有的」努力,也曝露了台灣人們的健忘和短視造成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教育的表象化後果非常的嚴重,除了一日球迷、一日專家之外,人人都想當風風光光第一個踏上壘的先發投手,卻鮮少人想穩紮實戰成為一個中繼與收尾投手,這就是台灣長期以來的結構化問題。

套句流傳許久的一句話「中華隊的國球不是棒球、不是網球、更不是高爾夫球,而是贏球。」,這種錦上添花、落井下石的群眾心態,讓所有領域該一日復一日紮馬步練內力的功夫,從未受人重視,有興趣的人們只能自己咬著牙,除了苦撐、還是苦撐,這群用自己青春年華、人生精華時段換來諾大能力的人們,只能等著在時間的洪流中,悄悄地被人們遺忘。

短視近利的群眾,在經過一日的感動,與一日的悲慟之後,完全會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再過一日就忘了前幾天帶著我們攻佔世界版面的英雄。

體育的資源還是永遠不會再有人投入,藝術的資源一樣鮮少人願意支出,更別提只會放在嘴上講的「多元化」。

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後如此,再來個二十年?應該還是如此。

若是我們仍然喜歡坐在板凳上,舉起手臂對著別人指指點點、品頭論足,而不是自己起身盡點力、出點資源,那我們就只能永遠看著別人一直往前邁去,直到我們連想努力奮起的心力都沒有的那天到來,只落得不得不面對自己過去的愚蠢,以及過去從不動動腦、動動腳、動動手...去支持自己的盟友與夥伴的殘酷現實與結果。




「對知識的貪求心態,讓人生起步得比別人慢;對事理的分析邏輯,讓本質洞悉得比別人快。」






還沒蓋棺,還未論定!要感謝的人太多,只好謝天。

2013-03-07

「網路是奠基在實體的人類生活上,沒有實體的支撐,光靠網路自動化的思維與運作,就只能空轉而以。」






所有的服務還是得回到「人」的身上,人生活在實體空間,沒有這些人,只有網路和自動化,那是沒有意義的。

就我這幾年的觀察,經過了十幾年前 .com 時代的迷思造成的網路泡沫化,人們還是沒學到什麼教訓,只要換了新的包裝、新的載體,一樣的概念仍然能夠襲捲消費族群。



2013-03-06

「困難的技巧是由很多簡單的技巧組成,不斷地複習各種基本功,是在表現超高難度技巧的最佳練習。」





1+1=2 非常簡單,要寫出來加個 10000 次,概念上很簡單,但做起來會讓人不耐煩。

2x2=4 非常簡單,要再多乘上幾個 2 並不複雜,2乘十次以後會得到 1024,但乘以 10000 次,可能光想都不敢想了。


會舉這兩個例子,主要是要強調「複雜困難的事務,都是從簡單的事物組合而成。」,另外想強調的是「簡單的都不會了,學會複雜困難的事務機會就更渺茫了。」


學習該好好地一步一腳印,而不是成天打高空,等著有鳥飛過讓我們打中。那比守株待兔還不切實際。



2013-03-04

「心法是用生命換來的幾句簡單易記的文字,辭短意深。」





對自己專長領域裡有所體會時,總會領悟到用一種極簡的語句就能輕鬆表達。

在分享時也往往會直搗黃龍,將專業的精髓吐露未藏。

這年頭最可惜的是人們太過於追逐表象的意念與世界,忘了駐足停下,動動腦想一想,用心體會那簡短卻不簡單的各種「心法」。





「有些事非你不可,只剩承擔的勇氣;有些事總做不來,只需要放手的勇敢。」





每個人總有善長與拙劣之處,發揮所長、暫藏拙劣,特別是在沒有足夠時間時最好的搭配組合。

若真有足夠時間,勤能補拙,多多琢磨,拙劣也能有所進步。待時候一到,便能增加觸類旁通的機緣,加快學習的速度。



2013-03-02

「"自我管理良好" 不等同於 "團體管理良好"。」





遠端辦公室讓所有人不用進到同一個辦公室的重點在聯結 (connecting) 和討論 (meeting) 後達成的共識。

在沒有共識之前,彼此做的事務和思想間都沒有連結和目標,這樣子很難完成專案管理的內容。

不用進辦公室也能工作,前題應該是有辦法固定時間 (絕對時間) 集中交換實際資訊,透過網路同時異地的特性來取代過去必需同時同地的開會情況。


有很多事沒有面對面的激盪,光用非即時的文字和圖像是永遠無法解決的。



如果覺得只要員工能夠「自我管理良好」,就能夠散至各地辦公,未免過於天真。只因「自我管理良好」並不保證在團體裡面的「團體管理」一樣是良好的。


「在我心中,高等教育重在"思辯",技職教育重在"職能"。兩者都需要不斷的新知汲取與經驗累績。」





我們的教育似乎失去目標,只剩下一個空泛無比的框架,讓所有必需經過的人們無所適從。




「我是藝人底。」





什麼叫藝人?對我來說,無論是螢光幕前後、戲台上與下、...,只要擁有娛樂技藝的人們,就是我個人廣義定義下的藝人,也就是擁有娛樂他人技藝的人。

娛樂,是一個很龐大的生態鍊,也成為現今最龐大的產業。舉凡唱片、戲劇、電影、各類型節目、舞台劇、說唱藝術、舞蹈...,這舉也舉不完的領域與例子,它們最終的目的就是「娛樂」我們自己與身旁的所有男女老幼。

「立論基礎不是情緒、也不是賴皮,而是真實的數據與現象。」





無論談論什麼樣的議題,總有許多人只在情感上做單純的贊成與反對,導致有許多知識無法發揮它該有的作用。

很多事情不是「我覺得」就可以做為有力佐證,這時候應該是找尋數據、實驗或可重現的真實現象...等來做為基礎,之後的論述才能有所本。否則一味地在情感上的支持或反對,終將落為噴噴口水的意識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