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沒有做之前,憑什麼先說做不到。」- #米語錄

「我們的時間感,隨著經驗的累積,一直相對的縮了水。 小時候上著不想聽的課,覺得四十分鐘要了命一般的長。 隨著年紀越來越長,一個小時就跟吃個冰一樣,不知不覺地不是吃下肚就是融光了。」- #米語錄


一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365。
十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3652。
二十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7305。
三十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10957。
四十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14610。
五十歲的時候,一天是我所有人生的1/18262,一年是我所有人生的1/50。

2012-05-19

「我們來這人世間,就像旅行一般,買了張無法退票的單程票,希望能夠善用老天透過父母賜給我還可用的五感去體驗這個花花世界,也好好地創造更多故事供與後人說。」- #米語錄


「遺世居」,是我大二的時候幫自己的一個小地方取的名字。那時候我正嚴格地面對自我,解構後重新建構、拆解後重新組合。

我一直都是想著出世的人,可是一直在幹些入世的事情。這和佛教的小乘與大乘有著異曲同功之妙。想出世還是入世,這些年讓我來回拉扯。

越入世,越和自己的性格互相矛盾。最近一直反省、一直反省,告訴自己應該把很多頂在肩上與頭上的事物給放下。

該與不該不再重要,在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間的平衡點,似乎還得繼續尋找。我想時候應該是到了,但我不知道我到底準備好了沒有,只能坦然面對即將來臨的種種。

來吧,我在這兒。
Come on! I am here.

「態度決定看事情的高度,而氣度決定了做事情的力度。」- #米語錄


「那個這麼簡單,誰都會啦,我也做得到。」

『那還不快去做?』

聽聞、知悉、瞭解、熟稔到游刃有餘,是天差地遠的。

就像我們知道月球就在地球外面一直繞,也有太空人踏上過,可我們短期內就是就沒辦法成為那個太空人呀!

---

「那麼簡單的道理,誰沒想過!」

『你沒聽到之前有想過嗎?』

2012-05-09

『因為真正做過事,知道做事那種有口難言的辛苦,所以我不想只當個「夢想家」,而是要當個「能盡力落實的夢想家」。』- #米語錄


以下是一人一信,給龍應台 (未來文化部部長) 「知道」:台灣需要(?)「攝影博物館」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63595267069642/


因為不想盲目鄉愿地支持下去,我個人選擇不參加這個活動,而或許這會讓許多人覺得我的不參加很刺眼,可這刺眼的動作背後,我想說的有很多,千言萬語,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字「落實」,而如何「落實」,才是真正考驗所有夢想家,每天早晨睜開雙眼後要面對的殘酷現實。

以下是我在這活動裡的回應,做個紀錄。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進去看看到底對話內容是什麼。


這是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63595267069642/declines/

===

沒有放棄成立攝博館的期望

而是已經這麼久的籌備... 一定有許多可以改善的地方

而不是一直大喊... 但是沒有 5W1H
沒有可行的做法

有了博物館之後,該如何讓他開得長久,這才是重點吧?

我們不是沒有過... 而是沒辦法長久才會因為某些原因熄燈吧?!

星期一21:30

===

重點「是否應該想想當中到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和修正?」
星期一21:30

===

成立攝博館不是一人一信就可以的成立的,更特別是已經經過這麼多年的作為之後。

所以我不參加一人一信...
星期一21:31

===


Felix Lee 教授,張蒼松前輩的努力相信大家都看得見,其中重點也在【希望工程】。既然是工程,相信已經多方提出過「藍圖」,但這藍圖的可行性與延續性呢?有沒有考慮過?

===

另外施云導演的熱心與精神上的支持,是一件好事,但「我們需要攝影博物館,但攝影博物館要面對現實。」也就是說,我們大家都得面對現實上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一昧地丟給「政府」這個虛集合。

===

攝博館的催生與籌備處的成立,相信在這裡看文章的大多數朋友都有參與、或多或少、出錢出力。大家都有個共同夢想,「成立一個有做有為的攝影博物館」。

但是經過這幾年的互動與觀察下來,似乎從來沒有好好規劃「經營」與「管理」方面的事務,就算有,或許是資源有限而落實得不夠完整吧?

口口聲聲喊著「這是全民的資產」、「台灣需要一個攝影博物館」,反過來想想,你想的、他想的、我想的,這些裡面到底有多少交集?曾經有公聽?或者討論?抑或是研討?印象中沒有。或許又是因為我資訊能力太弱,所以一點消息也聽不到。

攝博館的地點,一路上其實都有熱心的人士願意相助,無論結果成不成,華山、台北光圈、北投、相機街、...,有著許許多多人們的幫忙與奔走,

好不容易在忠泰提供出簡易的場館空間後,也辦了許多的展覽與活動,預備館 (籌備處) 也在這個場館待上了超過兩年的時間。

為什麼兩年後,忠泰預被收回場館?而無法繼續提供空間贊助呢?一定有一些正當的、禮貌上的原因。反思看看、詢問看看,到底真象的可能性有哪些呢?

「我們需要攝影博物館」,是的!我們需要。『我們看見攝影博物館成立並運作』,這也是事實。在「攝影博物館」快要成為『曾經』成立過的當下,再努力於【一人一信】告訴未來文化局這句【我們需要】。試問,說服力的強勢點在哪?只因為「是全民的資產」?還是「我們需要」?

===

我們需要之外,還有我們要做什麼,還有我們應該怎麼做,跟我們要如何真正落實。

成立個場館本身不易,但眼光放遠,經營和維護個場館那才是真正的硬功夫啊!在「攝影博物館預備館」準備熄燈的當下,試問,這些,我們準備好了沒?

2012-05-04

「知識的彼岸,要走過兩個橫躺著的0。」- #米語錄

「在每天不同領域內資訊洪流的刺激與灌溉下,我只能選擇努力把它們給吸收消化,不然我就會被它們給淹死。」- #米語錄


有許多動畫卡通的橋段如下,主角掉到大池塘裡溺水,結果他喝光所有水而得救,或許許多人都笑著指責這種荒謬性。

但在這個知識爆炸、碎片亂飛的時代裡,我們每天接觸的資訊,讓我覺得就是在訊息池塘裡被包圍著,如果不奮力地喝光所有的資訊,轉化成知識與智慧,那就會在這道資訊洪流裡被淹沒、失去繼續創造的能力。我很怕這樣,所以每天都要有莫明其妙的能量來源支撐著精神力,哪天我拒絕學習、而不是玩笑話時,應該是已經有被資訊流溺死的絕心了,不然,就是我已經找到了上岸的方法了。

但是,正如我下句從國中就愛講的數學文字,要上岸?找得到先吧!

「知識的彼岸,要走過兩個橫躺著的0。」- #米語錄

「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獲利的同時,也要照顧到讓你獲利的人們的健康!」- #米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