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6

「這社會停滯的原因,有時候不是年輕人不夠努力,而是大他們十幾、二十、三十歲的人們有夠漏氣。」




這社會停滯的原因,有時候不是年輕人不夠努力,而是大他們十幾、二十、三十歲的人們有夠漏氣。

為什麼?

雖然不是全部都這樣,但我偶爾會有機會和某些不同產業的老闆或主管聊過,確實遇過超過十幾、二十位老闆們的心態如下:「怎麼可能沒有事做?我一定會想辦法排滿他的工作時間。」,然後讓自己的員工窮忙,他認為員工在上班時間裡,就連閱讀或者學習和工作相關的新技能,都是浪費時間。如果員工把指派的份內工作結束了,他願意把剩下來的時間拿來充實自己,有利的不只是他,老闆也可以獲得一個更有能力的員工。但事實上,為數不少的老闆們,總覺得叫別人去多發傳單、多掃廁所、多做一些雜事,這樣他花錢請來員工的上班時間才值得;最後結果往往就是那位員工離職下場,雖然不是多精確與多大規模的統計,但就我接觸過這類的情況,沒有一間公司下場不是如此,最厲害、最能忍的員工,半年就走人了。

老闆有時後不見得是真正公司的負責人或是董事長,大企業的部門主管也是某種範圍上的老闆。但人真的會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之前是怎麼被搞得不開心的那些人,竟然有超過半數的人變成以前所抱怨的樣子。

到底是請人來完事、成事?還是請人來用光時間?

是你,你的想法是什麼?會變成什麼樣的一個主管或老闆呢?






2014-12-16

「道德是用來規範自己,不是拿來規範別人的。」



見賢思其,見不賢內自省。

我常說:「道德是用來規範自己的,不是拿來規範別人的。」

當我們不加思索地批評別人所做所為是「錯的」同時,那條道德枷鎖是我們掛上被批評的那個人,而自己卻沒有銬上這種枷鎖。

許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甚至是多面。

就拿「打人」這件事來說,相信許多朋友看了這兩個字以後,馬上就浮現了「不對」這個字眼,組合成「打人是不對的」,這就是社會未經思考的基本道德線 。但是充滿人這種奇怪動物的社會裡,故事總不是那麼簡單,「打人」的背後還有先打、後打、用什麼打...之類的問題,故事前後的發展,縱然「打人是不對的」似乎在邏輯上成立,但不對並不代表完全錯誤,中間還有很多灰色地帶。一個女生因為要救一隻正在被欺負的狗,動手打了虐狗者,是的,打人是不對的,但相信這件有先決條件的故事裡,打人?好像是可以被合理化,甚至有人把它當成一種正義的手段。

「道德是用來規範自己的,不是拿來規範別人的。」

當我們看不慣別人的作為時,先別太過於道德取向,當然對方違背、跨越了我們的道德觀底線, 但不代表他原本認知的底線和我們的一樣。當然我們希望整個社會會有一個道德共識的模糊底線存在,那樣做起事、做判別時會快速許多,所以後來才有了最後一道防線、名為「律法」的東西出現。

我們的道德理念,得先反視自己到底堅持了多久?有沒有自己違背過?當自己都沒辦法百分之百遵循自己口中雜唸的「道德」兩字,憑哪一點我們有這資格拿著「道德」兩字貼在指頭上,矛指著別人呢?




「在攝影之前,不瞭解影子如何形成,攝得到影才有鬼。」



說文解字。

攝影,攝、抓取,影、影子或影像,把影子或影像給抓取下來。

Photography,photo、光,graphy、刻劃書寫,用光書寫刻劃的過程。




2014-11-28

「 抓不住的機會,等於沒有機會,回頭去練功、攢資源去吧。」




就算你知道、也從孔洞瞥見了眼前那道牆後有另外一番風景,但沒有足夠長的梯子,就沒辦法翻過去。

掂掂斤兩,認清事實,暫時沒梯子、更沒法破牆時,別大放厥词,好歹也先想法子造支梯再說。否則那些都只是空談,無繼於事。

有時候,就是有些事不該輪到我們去玩,不是下去玩遊戲不行,而是連加入的條件都沒有,這時候要嘛回頭去補足條件,千萬別在旁邊吹鬍子瞪眼睛,和別人爭個沒有道理的道理,徒勞無功、徒增罵名。

抓不住的機會,等於沒有機會,回頭去練功、攢資源去吧。



2014-11-27

「因為反對而反對,和因為支持而支持,一樣是理盲的行為。」




只看自己相信的,也沒能力去驗證是否真假,一樣是理盲的行為。

因為反對而反對,和因為支持而支持,一樣是理盲的行為。

表面上看起來都很強,都很會獨立思考。但你真的能「獨力」思考這些複雜的問題?而那些媒體人真的擁有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去解讀真相?或者政府提出來的就一定要是「完美方案」?

別逗了,如果你很厲害,從小到大沒跌過倒,從來沒闖過紅燈,過馬路都走人行穿越道,沒事還幫忙解決隔壁村的水溝問題....,我可能會給你拍拍手,但是不代表你瞭解國際貿易,不代表你瞭解所有產業。

批判?當然可以,但不要像政府一般嘴臉:「反正一般人就是不懂,所以會被政府騙。」,一樣「反正一般人就是不懂,所以我說政府騙你也可以。」

並不是「整理」就會變成「真理」,一直看自己相信的,就算接收到反證依然不去想辦法多瞭解,這就是迷信。

理盲與迷信,讓中華民國、台灣呈現一個很詭譎的現況:「因為我討厭你,所以你做的事全都是錯的,就算扶老太太過馬路,背後都打著算盤;因為我喜歡你,所以你做的事全是對的,就算沒有扶老太太過馬路,都是情有可原。」


「霸凌還有視身份才分是不是?」




霸凌?

霸凌還有視身份才分是不是?

所以一群人不分青紅皂白,每天看到全校第一名就要「不小心」踢到他一下,因為其他人不是第一名,所以不叫霸凌?

所以一群人不管真實與否,每天見到家裡比較有錢的阿福,就叫他尖嘴狐狸,因為其他人不像他那麼有錢,所以不叫霸凌?

因為會讓你爽的,都不叫霸凌?

表面上的強凌弱不行叫霸凌,表面上的弱凌強就叫公義?

理盲的社會,無恥的政客。

伏爾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這句話對比在現在這個社會,我覺得羞愧。

---

註:
伏爾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原文: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英文: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此語出自《伏爾泰的友人們》一書,是作者伊夫林·比阿特麗斯·霍爾歸納伏爾泰的思想後寫出,並非直接出自伏爾泰之口。)



更多訊息

http://zh.wikiquote.org/wiki/%E4%BC%8A%E5%A4%AB%E6%9E%97%C2%B7%E6%AF%94%E9%98%BF%E7%89%B9%E4%B8%BD%E6%96%AF%C2%B7%E9%9C%8D%E5%B0%94


2014-11-13

「PM (專案經理) 有兩種,一種是什麼都不會,一種是什麼都會。」




什麼都不會的PM能夠完成專案,別小看他好像什麼都不會,就是不會還能夠讓不同領域的職務工作者能夠完成份內的進度,在整體進度裡安全前進,這才厲害。表面上看起來 什麼都不會,但事實上他的溝通能力和人緣,應該是超人等級的才有辦法做到。如果,沒有超凡的溝通能力和說服別人說到心坎裡的能力,那麼只好朝什麼都會的 PM前進。

什麼都會的PM,不代表什麼都是超級專精,最主要是因為跨領域的經驗,讓他能夠補足不同職務工作者之間的溝通障礙,名符其實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而且人話鬼話兩能通達。」,也只有能夠用「行話」和各領域的人們溝通,所以整個專案的溝通過程會比較順利,而別小看這些溝通過程所花去的時間,往往就是這 些小時間的累積,讓整體專案的進度安全前進,甚至能夠提前達成目標。

如果沒有超凡的溝通說服力、又什麼都不會怎麼辦?那就得好好思考自己真的能夠勝任PM這個工作嗎?

PM, Project Manager,其實每個人都擔任過這個職位,特別是我將所有的綜合性事務與工作組合,全都看成大大小小的專案之後,我更是如此認為。



2014-09-30

「當思考失衡,進退無據,終將成為廝殺之勢,不摘下對首不罷休,被整天嚷嚷的天枰,還是看不見平衡的一日。」




冠上一頂寫有文字的帽子,就以為成了那字所代表的真理。

百分比的謊言,赤裸裸地煽動著。

利用與被利用之間,產生了恐怖的不平衡狀態。

當思考失衡,進退無據,終將成為廝殺之勢,不摘下對首不罷休,被整天嚷嚷的天枰,還是看不見平衡的一日。



2014-09-16

「看著世界依然故我,那種一副永遠不想改變的臉孔所組成的蒙太奇大作。」




學越多越覺不足。

能夠見著的細節變多了,變數變複雜了,但這些是無法和一般人溝通和分享的內容,只能默默地自己吞下肚。

看著世界依然故我,那種一副永遠不想改變的臉孔所組成的蒙太奇大作。




2014-09-15

「誰說要上大學、唸博士,才會成為一個專家呢?」




如果文憑從墊腳石變成了絆腳石,這社會還需要它做什麼用?

大家不再學習解決問題,反而是追求一張紙,然後這張紙已經不代表它最原先的能力代表。這時候這張紙並不擁有原來它所代表的理由,但人們還深信不移,造成了社會共識的誤解,導致了方向錯亂,諸事難成。

誰說要上大學、唸博士,才會成為一個專家呢?

廚師是最常見的反例,大部份廚藝專家都是博士?只要開了頭,你還可以自行舉出更多的例子。



2014-08-28

「商業模式的白話文翻譯 → 可以賺錢的流程」





商業的目的就是營利,營利的俗氣說法就是賺錢。

模式就是安排許多角色、事務與內容,然後排排坐,一個一個來,變成一套可以運作的流程。

所以,如題。





2014-08-26

「不加思索的傳統,只不過是對懶人的群眾騙術。」




傳統就是,曾經有人這麼做,然後其他人群起效尤,隨著時間的流轉,直到眾人忘了原因,還是傻傻地跟著做下去的事。

最好的例子是,中秋節從吃月餅、剝柚子,變成現在家家都在烤肉。有幾個人知道最早以前中秋節連月餅都不吃?




2014-08-25

「人只會對反差較大的事物,發生較高的興趣。」





A:「A歲就應該完成X,B歲就應該做到Y,C歲就要Z....」

玉米:「你自己做到沒?」

時間似乎頓時冰凍了起來...

===

人只會對反差較大的事物,發生較高的興趣。

你24歲研究所畢業不稀奇。但是14歲還是54歲做這種事,前者會被捧到忘了自己是誰,後者會被全世界鼓掌。但事實上唸得最累、最用力的大多會是那個24歲畢業的人。

這是年紀與學位的迷失。還有許多社會上從不深思目的的狀態,像是「職業」、「技能」...等,全都會有相同與類似的迷失。

是誰規定幾歲一定要做什麼?

你選擇跟隨傳統,別人可不見得,這時候就可以看見「包容」兩個字根本是被拿來用說的,壓根不在社會裡的某些地方真實存在。

人只會對反差較大的事物,發生較高的興趣。

其他動物也是。





2014-08-19

「以管窺天,世界無垠,但視界有限;直握管而不移,非天之有界,乃見之所陷。」




夏蟲不可語冰。

莊子云: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于時也。
吾隨之:現人不可以語於事者,篤于視也。

以管窺天,世界無垠,但視界有限;直握管而不移,非天之有界,乃見之所陷。



2014-07-22

「工具使用很簡單,不代表你用這工具就能成為高手。」





你會用鉛筆吧?所以你現在是素描高手?
你會用彩色筆吧?所以你現在是上色高手?
你會開車吧?所以你可以和舒馬克比賽誰快?
你會用FB吧?所以你現在是網路社群高手?
.
.
.
族繁不及備載
===

但我時常看見有人說「我的鉛筆非常貴,所以我是素描的高手」這種內容和對話。

這社會病得不輕,看來似乎是無藥可救啦?




「剪接要用什麼軟體剪呀?」




「剪接要用什麼軟體剪呀?」
「用剪刀和黏膠。」
「你騙誰!用什麼軟體啦。」
「什麼軟體都可以啊。」
「那哪一種軟體比較好剪接?」
「你用習慣的那種。」
「吼!沒誠意耶!」
「那寫字要用什麼筆寫?」
「什麼筆都可以吧!這幹麻問我?」
「你自己已經回答了剪接要用什麼軟體剪了,慢走不送。」

===

洗臉有益身心健康...




2014-07-14

「我只知道,一生只有一次,對錯是非在蓋棺之前,都由人說,真正懂得的人們,看的絕對不會只有結果。」




有很多事情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也因為如此,在大眾知識裡完全沒有出現過的許多內容,根本沒有多少人能夠分享心情與有所同感。

這時候,只能自己默默摸著鼻子,走著那條沒幾個人知道的路,偶爾會遇上懂路的過客,但那是不可能花多久時間深談的,必竟彼此都在趕路的路上。

人生,到底是該做些什麼有意義的事情?還是該走回大部份人們覺得應該那樣走的路?這沒有一定的答案...

我只知道,一生只有一次,對錯是非在蓋棺之前,都由人說,真正懂得的人們,看的絕對不會只有結果。


『資訊落差越少的時代,除非資訊門檻有著強大的知識版圖支撐,或者認真地將「內容」看成有那麼一回事,否則終將只剩「價格」能夠做出差異化。而這個差異化將會帶領製造業走向一個死胡同,直到葬在那胡同底。』

2014-07-12

「如果硬要堅持我們不是個邊做邊學的人,那麼在還沒學會走路前,我們不應該出生在這世上。」




因為我們根本還不會走路,憑什麼要邊活邊學走?

當然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是還沒準備好的人呢?當然要邊走邊看、邊做邊學啦!


2014-07-01

「 友直、友諒、友多聞。友這個字被拿掉之後,後面那些字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生命裡。」





「老師,明明他就比我還差還爛,為什麼你就是不逼他,一直逼我要往前走、一直學新的東西?」
「好吧,那以後我不會再逼你了。」
「謝謝老師。」
「不用謝,回去吧。」

===

1. 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高手,就算有潛力也要有心力。
2. 不是每個人都要站上高台。
3. 有人願意帶領與分享的時候請好好把握,那可不是隨時都有,更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2014-06-23

「空想而不列表出來的事物,等於沒想過。」




沒有將想到的人事時地物列出,則永遠有 best list,在沒有詳列前,一切內容都不算數。

只因

  1. 無法與他人確切溝通。
  2. 未寫下列表,未來會忘記重點。
  3. 資源清單可以協助檢視思考務不務實。


人事時地物
權利vs義務
擁有vs想要

以上統整後,會成為可行與不可行清單。





2014-06-16

「批判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希望每個人能夠拿批判別人的標準,來批判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標準。」





我只想說,批判別人的時候真的很容易。

但是我真的希望每個人能夠拿批判別人的標準,來批判自己的所做所為,是否依然符合自己的標準。

有見解、有看法、有立場都是好事,但是我還是覺得這些都是必需反思、內省與自覺的。




2014-06-12

「 一樣都是兩萬元的物品,成為商品後,個個甜蜜點高低皆不同。」




一支兩萬元的手機,二話不說就覺得該下手;一台兩萬元的相機,想了半年還沒入手;一台兩萬元的冷氣,等了一年還沒有貨;一台兩萬元的腳踏車,騎了三年沒看你皺過眉頭....


這就是「價格」與「價值」之間的混合式關係。

一樣都是兩萬元的物品,成為商品後,個個甜蜜點高低皆不同。

「只要對這類要脅一次的妥協,就證明這種要脅手段是可以不斷被複製使用。」




從小經歷過許多次「別人的黑函事件」,我就建立了一個信念,既然是黑函,無論內容是否可信,做的人自己不敢背書,為什麼收到的人要變相幫他背書?這時候我個人認為,就連查證的事都不用浪費時間去做。

「一次黑函就能造成大動員。」那麼以後所有人只要寫黑函就可以了,這世界還有誰願意負責自己說出來的話?整個世界已經夠虛偽了,然後還要繼續這樣偽善下去?

無論最終目的是否良善,有些行為對團體營運者不能妥協最大的原因是:「只要對這類要脅一次的妥協,就證明這種要脅手段是可以不斷被複製使用。」

謠言止於智者,這社會要繼續理盲、仇富、反智,就繼續下去吧。我們就看看這因果關係鏈,哪一天會回到你們自己身上。




2014-06-07

「開會與對話時,我會不厭其煩地詢問名詞、形容詞還有動作的真正意義。」





對話時,我會不厭其煩地詢問名詞、形容詞還有動作的真正意義。

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一定都會有落差,你的紅色和我的紅色一定不一樣,你覺得很正和我覺得很正保證不相同,說到狗你現在想的和我想的也不見得是同樣品種、體型和大小,提到爬山你和我想爬的高度一定不同,講到細節你深入的程度和我在意的程度也不一樣...。還有更多、更多的溝通內容可以被表列出來。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很煩,什麼事都要很直接的問「請問你那OOO的定義是什麼,請講清楚。」,但我並沒有要挑戰的意思,我只希望不要溝通了半天,然後彼此誤解最基本的內容,最後當然做出來的東西都不是彼此想要的。

【溝通】,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許多視覺化和有實體的溝通內容很容易取得共識,但在會議或著重點溝通的時候,許多人並沒有拿出「例子」來做最基本的「基調定義」,才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溝通結果。

以最前面我提到的「那是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一定都會有落差,你的紅色和我的紅色一定不一樣。」這句話來說,你現在想的紅色是大紅?暗紅?火紅?淺紅?粉紅?......有各式各樣的名詞和形容詞,但是再怎樣形容,都不比拿色票、或者是一張擁有該紅色的圖片來得更直接地溝通。試想,光一個簡單的顏色溝通起來都那麼不簡單了,其他更多內容要溝通的時候,如果沒有提出一些範例、或者找到基礎標準來做為溝通的橋樑,那怎麼可能在溝通完後實際執行時,能夠達到彼此真正認為的那個成果?

溝通良好與溝通不良,一樣都可以達成短期共識,但最容易看出差別的時間點,往往都是成品產出時。A認為的成品樣貌和B認為的成品樣貌,在溝通的時候如果有很多參考元素與基準,那麼產出的成品應該會很接近彼此想像中的樣子;但如果在溝通時根本沒有拿出任何可以參考的內容、也沒訂義下基準,那麼就會看到天天發生在身旁,老闆對著下屬大罵這不是他要的:「不是講過了嗎?」;夥伴之間吵翻天只為了黃色太亮還是太暗:「不是已經跟你講是鵝黃色了嗎?」....相信各位一定能夠舉出更多的實例。


會議與溝通時基本名詞的定義,對各種元件的基本共同認知,那是必需透過實體化的輔具來協助達成共識的。

所以,以後有溝通場合前,如果可以,事前想想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是否有一些不夠明確會被誤解的部份?是否要多帶幾張圖片或者實體物,來讓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更精準?這就是大家得好好思考的地方了。

如果真遇上了臨時性的會議與溝通場合,這時候只好盡力使用現場所有有可能被使用的實際物品,和大部份已經沒有什麼爭議的內容,來讓自己表達得更為精準且完整。這時候,累積的溝通能力與臨機應變能力,就成了最重要的經驗幫手。





2014-05-26

「當我們還沒學會怎麼看光線之前,拍照,只不過是比拿筆在紙上亂塗鴉還快的一種塗鴉罷了。」




照片的產製,可以很隨興,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

但是也可以很計較,從光源、反光、環境、道具、陪襯物...到對所有影像細節的龜毛要求。

前者,需要有技術;後者除了要有技術之外,美感與長時間的經驗才是真正做得出差別的原因。

沒錯,拍片只要拿個手機或相機按下快門就有了。但是,用在不同用途裡的照片,可不是只有這樣就好了...


當我們還沒學會怎麼看光線之前,拍照,只不過是比拿筆在紙上亂塗鴉還快的一種塗鴉罷了。





2014-05-24

「大眾傳播,本來就是個騙局。」





大眾傳播,本來就是個騙局。

不騙你進來看,你怎麼有機會會知道?你不知道,怎麼會有機會想瞭解?你不想瞭解,怎麼會有機會試試看?你不去試試看,又怎麼會有機會買單咧?

所以,騙進門再說是大方向,只是騙術的高明與否,這就是功力得展現之處了。





2014-05-16

「網路不是全部。搞不定實體連結,一樣沒搭。」





對於網路工具推廣,真正累積能量最大的,不是網路的長期重度使用者,而是生活上偶爾使用網路來瀏覽朋友給與資訊的這些使用者,對於網路工具能協助工作與生活更方便的那些事,不得其門而入、甚至沒有搜尋習慣的這群人。

其中最大的門檻向來都不在線上,而是線下的互動與教學,也不要以為只有網路能夠達到倍增的效果,真正的工具使用如果安排得宜,教學過程簡單易懂,接下來只要這個族群使用的種子人數夠多,推廣能力是絕對不亞於網路社群的。

還是我常講的老話一句:「網路不是全部。搞不定實體連結,一樣沒搭。」

===

在經營者的角度來看,使用工具是一回事,真正能讓工具在「實體生活場域」中發生效用與關係,這才是應該思考的重點之一。

網路對我來說向來是實體的延伸,就像通訊從信差、飛鴿、電報、電話...一直演變到現今的行動網路時代,要解決的都是實體世界中人們的溝通問題,如果面對面溝通都無法解決的,更別想在虛擬的網路空間裡找到解決方案。


「有時候,我們應該靜下心、停下腳步,別把頭抬那麼高,天空很少東西是屬於我們的,往身旁看,那些人、事、物,才是真正應該關心與合作的。」

2014-05-11

「盤古開天時,每一天都是相同的一天。」





盤古開天時,每一天都是相同的一天。

現在呢?每一天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故事讓那天變成了節日,有些故事讓那天多了些意義,有些故事讓連續的好幾天故事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一直變化,一直到故事和最原本的樣貌完全不同。

人類自古以來就一直在說故事,而這些故事不斷影響著後來的人類,當人們忘了故事的來源、失去了故事的原心,那些故事只成了單純的敘事過程,少了原因、失了意義,形成了內容空心、外表華麗的文化包裹,一次、又一次地讓不明究理的人們著迷。





「我們不缺文化,我們也很有創意,但是就缺乏能夠承載文化創意的內容,將文化創意變成有延伸價值的內容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產製內容的產業,內容最重要的是一個故事、一些整理、甚至最簡單的紀錄過程...




2014-05-07

「分析瞭解事物本身道理與緣由的格物,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習得知識的致知。」





格物致知,爭論了兩千年。

我還是喜歡提出自己的看法,致知兩字,向來沒有什麼爭議,相爭都在格物二字。

在我淺薄的學識裡,格物致知,後面還跟著從禮記大學出來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字,在這樣的對仗安排下,也就是說「格」字本身就 是個動作,既然是個動作,我當然很自然地把它看做「格」這個框架的使然動作;也就是說這個「格」應當是「分門別類,有所區格」,每個人的學習都有自己的一 套區格邏輯,正好敲中「致知」的前因。

因此,我的格物、致知,就是「分析瞭解事物本身道理與緣由的格物,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習得知識的致知。」,這極為可能是高中美術老師在畢業紀念冊上寫上大大的「究竟」闡述我的死硬派個性,背後最大的原因;更是我對物理轉解為萬物背後道理的最佳佐證。

格物、致知。



「本事與本錢,本來就不本同。」

2014-04-30

『當一群沒有遠見的人大聲講話時,我們真正的未來自然會出現一道牆,那道牆的名字叫做「故步自封」。』





Google建構超過現有容量資料中心,一堆人開罵,Google表示:「戰略問題。」

來講一個故事,中山高速公路,始建於1971年8月14日,完工於1978年。原本規劃時的車道數量,是現在的兩倍,當時立委諸公大加撻伐,其辭鑿鑿,大罵浪費公帑。而今,福爾摩沙高速公路 (二高) 的建置先不討論,光中山高增設路段與拓寬路段,與當初完整規劃的成本相比,隨便經過時間和通貨膨脹的壓力後,所花去的成本根本無法比較。

當一群沒有遠見的人大聲講話時,我們真正的未來自然會出現一道牆,那道牆的名字叫做「故步自封」。



2014-04-23

「我們常用不清楚原由的理由,來恥笑別人的無知。」




到底真正無知的是誰?




「只有漂亮口號,沒有解決之道」




真的愛地球嗎?

人類毀滅只是剛好而以,這二、三十年來的電影與影集裡不乏狂人要幹些殲滅人類的事。

只是闡述自己立場,人人都會,但解決問題到多權相害取其輕者,寥寥無幾。

1990年李明依「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從該張專輯主打「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歌詞裡出現,引起年輕世代的廣大迴響,泰半定調這時代的年輕人的心態,爾今反觀,不正是社會理盲的最佳佐證?

「我不要」的背後,請問「我要」什麼?

想清楚了沒?

如果我們的人生「只有漂亮口號,沒有解決之道」,將看不到什麼叫做能走下去的未來。只因從我有記憶開始,就沒有什麼叫做「百分百完美」的人、事、物。



2014-04-11

「法律是最後一道防線,法庭是拉起防線高低的機關。」





法律是最後一道防線,法庭是拉起防線高低的機關。

民主不代表可以踰越法律,惡法亦法,在修掉之前,還是得遵法。

我討厭的幾部法律:「集會遊行法」、「政府採購法」

只要它們還存在!我再恨,還是得遵守,不遵守違了法,就只能認真面對違法後果。所以,想改變?請努力推動修法!




相關閱讀:
 
集會遊行法

政府採購法




2014-04-10

「滿桶水不響,半桶響叮噹,空桶匡啷啷。」




最後一句我加的。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社會裡,已經不只有「半桶水響叮噹」的現象,已然晉級到「沒有水匡啷啷」的地步。

不懂沒有關係,可以查詢、可以學習,但因為不懂而酸言酸語、無的放矢、無不謾罵,令人十分難領教。


2014-03-23

「 民主自由還是存在著,但並非全部的人都做得到。」




議場內議場外人民和平、禮貌、有制序。

但這是假像,在這個圈圈外的人民互相攻詰,非我族類就叫別人去吃屎,這才是真相。

民主自由還是存在著,但並非全部的人都做得到。

別人有自由去表達自己的支持,我們可以反對,但千萬不要開始人身攻擊,那代表著我們自己承認別人施加在我們身上的人身攻擊,講理本來在動物行為上就比較吃虧,單純的情緒引發的行為就和反射動作相似,完全不用經過大腦思考就能行動。

我們確定要當這樣子的人,然後再滿口「民主」、「自由」的口號和謊言嗎?




「正因走過種種的事件與磨難,才成就現在的我們。」





我以為這幾天網路上面朋友會丟掉很多數字,結果沒有,感謝朋友們都能包容不同的聲音,或者根本就是忽略、或者根本人微言輕從來沒出現過在你們的公牆上。還不大認識我的,以下文字可以讓你多連結些點蛛絲馬跡。

事件發展至今,雖然我個人希望大家能夠共同思考如何解決眼前的問題,但目前看起來各方都還是不肯丟下一些已經不知道是什麼的堅持,而部份人民已經開始對立了起來。如此高張的張力下,下一步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特別是一個六十幾歲的孩子帶著手下跟一群二三十歲的孩子,兩邊在鬥氣,然後其他孩子在那裡準備找洞鑽、找糖吃,真的看不出法律和道理在這場域裡面發生了什麼作用就是了。

以下只是一個人的心得文與心情舒發文,本來就沒在看這種東西的快快跳過吧。



====


無論未來事件怎麼發展,我都期待全球化的競爭,就算我要逃我也沒能力逃出地球,只能留在地球上不斷競合。

我不僅僅討厭馬總統、王院長,我也不喜歡什麼國民黨、民進黨...什麼黨的,我還對整體政府公務體係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構化敗壞很不以為然,甚至到痛恨的地步,管你什麼黨執政,這種結構根本不是他們能動搖的。相信長期和我交往的朋友們已經聽過不下我不滿的聲音,甚至在我人生極少地有限次數的政府公務相關會議桌上放砲,就算知道面對這個僵化的結構體,這樣的砲聲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正如一開始有人問的:「為什麼總是學生站出來?為什麼總是學運?」,我不想像那些教授天真浪漫的回應說:「因為他們還沒被社會污染啊,會追著自己的理想而不妥協。」,你們這些教授是沒年輕過哦?或許有可能是你們生得好,從小都沒被社會污染過,我們都是賤民,所以出生沒多久就被污染徹底啦?我反而要講我們以前年輕氣盛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幹的:「老子就是看不慣你們大人搞起來的體制,一大多章要蓋,事情也沒做好,一天到晚來強姦我們學生(人民)的權利!是怎樣啦!」,不過那的的確確也要有那種時代機緣能夠進到相關領域去,還要有好像天下掉下來禮物的時機,遇上一些怪現象,也才能夠反上一反,像是抗議宿舍回收,還是整天覺得自己很有謀略地和一群朋友談論如何和學校、和政府對抗,然後有些偷偷實行,有些根本就忘了當初是想來要幹麻的。

或許你們年輕的時候和我不同,但我就是個這樣的人,其實以前的抗爭沒有幾次成功的,而且都沒有什麼力,軟趴趴的,也蠻好笑的。除了偶爾矇對學校政策,提前吵鬧,看起來一些校方退步好像是我們的功勞一樣,等到我長大後回想,那只不過是時勢所趨。剛好這是趨勢,我們只是早吵了一些日子,所以成為全台灣前幾個擁有校內便利店的學校而以、所以能夠讓一些不公的事務停擺。那時候覺得自己很神,但現在覺得自己很蠢,完全被自己膨脹到忘了自己是誰。

我很慶幸自己生長在一個全世界最方便的國度裡,在城市走幾步路就有二十四小時的商店等著我、在鄉村則是開到隔壁村就有便利商店 (除了一些真的很偏遠的地方),要是我從來都不曾有機會到其他的國度、其他的城市看過,我還真的反省過我自己會不會覺得全世界都跟我們一樣,那樣的方便呢!

在這個超級方便的國度裡,仍然有很多不公、不義、讓人不開心的事情發生,有些能解決,有些不能,我的成長過程經歷過動員戡亂時期、解嚴、民選總統、一直到現在,也有幸跟著教授參與反軍購和最後一次任務型國大的相關事務,這些讓我學到:「無論是體制內或體制外,想改變,就得想辦法先從自己開始,去影響別人。而且這影響別人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週、兩週,那是一輩子的事。」,還學到「就算遇到無理的人,還是要講理,就算講理會吃虧。但講理不代表不會回擊。」

從之前的對立與衝突裡,學習到了無論衝突最後的結果如何,我們全都努力過了,該落幕、換幕的就得讓它過去。但幕落下了並還未結束,事實上還沒有、也不應該停止,這時候更是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當下的現實為何,盡力做出以當下資源能夠做出的最好決定,而不是為了面子問題讓日子空轉,或者是就丟著不管、一切交給別人解決。也因為人都會累、都有極限,人氣總會散去,別人再怎麼說都和我們不一樣,我們的理念,雖然能影響大家跟著一起堅持,甚至還找到了許多願意更用力的夥伴;但大多數的朋友們,還是有自己的生活要走下去,他們可沒辦法在身旁支持我們一輩子。

我慢慢長大後,走過那些學習過、聽聞過、經歷過許多的大小故事之後,發展出來自己的一個論點:「不管天王老子換了誰當,我都還是必需糊口飯吃,只因為我出生來就是個平民,我只能努力吃下所有知識,讓自己能夠有所判斷;只能努力增加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能夠繼續往前走去;只能拼命和能合作的人們合作,讓大家能一起成長,一起面對多變難測的未來。」

有時候,退一步不見得是孬種,反而比衝出去的那一刻更需要勇氣;有所妥協,反而會學習到更多。

或許家裡的爸爸、媽媽到現在還搞不懂他們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愛跟別人不一樣,但這我真的無法解釋,正巧我的際遇就是如此,我的人格也才會發展到現在這樣,而且還要歸功於上天透過我父母給我一顆不算差還算清楚的腦子,還有一個健康的身軀。

「正因走過種種的事件與磨難,才成就現在的我們。」



2014-03-15

「見錢是錢,見錢不是錢,見錢又是錢。」





原來我們國家的官員和部份企業領導人們,都已經到相當高的哲學意境,到達宗教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已經經過了兩回境轉啊!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見錢是錢,見錢不是錢,見錢又是錢。」

除了金庫相當富有之外,精神上也相當富有啊!



2014-03-10

會寫字和把字寫得漂亮是兩回事。




會寫字和把字寫得漂亮是兩回事。

然後字寫得漂亮跟會寫短文是兩回事。

再來會寫短文跟能出小說又更是兩回事。

而且能出小說和能本本暢銷那徹底是兩回事。



====

知道不見得做得到,做得到不見得做得好。 



2014-02-02

「無論是職業還是業餘,都有辦法將某個知識範躊或能力領域做到專業。」



專業→專門在做這件事
職業→職務上做這件事

這兩者可以合起來也可以分開,並不相互矛盾。


職業→職務上做這件事
業餘→職務外做這件事

這兩者在時間和場域上是分開的,沒辦法同時存在。


專業→專門在做這件事
業餘→職務外做這件事

這兩者不相違悖,分合皆可。


所以,無論是職業還是業餘,都有辦法將某個知識範躊或能力領域做到專業。

這些是我個人很淺薄地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