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

「不瞭解商圈的本質與業態,無法做好商圈的整合與相關活動。」





這幾年的觀察與實作之下,看見了許多相關的政府標案與類似活動當中,規劃者似乎都將商圈當成一個開放式的百貨公司來看待。

但是這群人往往忘了商圈最重要的本質,到底商圈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就我自己的認知來做分享。

商圈雖然和百貨公司一樣,賣的商品琳瑯滿目、什麼都有。但是最大的差別就是,百貨公司發動活動與促銷的老闆只有一個,而且業種分類已經在分層規劃時安排妥當;而商圈發動活動與促銷的老闆不只有一個,而且業種分類完全是散落分布。再更簡化去看,百貨公司的管理單位有對空間商家較大的約束力,而商圈的管理單位則對空間商家的約束力大大不如百貨公司。

再者,百貨公司的行銷企劃團隊是針對整體封閉性的商業空間做規劃與執行,而商圈的行銷企劃往往沒有自己的團隊,更別談商圈是屬於開放性商業空間的現實了。這在溝通和企劃的過程當中,所要花費的時間與心力上,壓根不成正比。

百貨公司是由上而下的管理,而商圈則是由下而上的集合;百貨公司是在同一棟場域裡的集合式樣貌,而商圈則是分佈於縣市這大範圍土地場域上的分散式樣貌;百貨公司的單一樓層販售的商品同質性高,而同一商圈內所販售的商品則並非如此。百貨公司的行銷資源有大半是來自於統一收取的管理費與相關傭金,而商圈的行銷資源則是沒辦法三言兩語就說得清。

能夠進入百貨公司的品牌商品,多半是利潤較高、且經營體係較為完善的商業團體;而分佈在各地的商圈店家,利潤高低與經營體係參差不齊。相對之下,整體百貨公司的行銷規劃對比於縣市內多個商圈的行銷規劃來說,要簡單得許多,因為,百貨公司變因較少、商圈變因較多,變因的多寡在百貨公司與整體商圈當中,差別太大。這也造成了在整體規劃上無法將商圈的經營模式,完全套用百貨空間分散出租、統一管理的簡單模式。


綜合以上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的商圈本質,簡單列舉如下:

  1. 不像公司只有一個老闆,而是有很多老闆集合而成。
  2. 不在大型封閉式場域裡進行商業行為,而是開放式的區域空間。
  3. 業種與業態的多樣性以及利潤與體係的不同,造成商業變因非常多樣且繁雜。


每個商圈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商圈的產業生態系,要再搞定這些不同的產業生態系所集合起來的各縣市商圈集合體,真的不能在還不瞭解細節之前,妄下策略與方 向。不然就會像這幾年所規劃的商圈活動,狀況好的話雷聲大雨點小,狀況不好的話只是曇花一現。若能帶來短期的消費人潮這還不打緊,若只是帶來了一群看看活 動就走的人潮,那不止沒讓商圈內的店家獲得收益,還會造成店家們必需處理大量人潮所留下的許多問題。






沒有留言: